这两天大家都盯着美俄会面,可白宫那边另一只手却又把关税牌掀起来了。当地时间15日,特朗普放话说,准备在未来两周内对进口芯片和半导体加征巨额关税,嘴一张就是200%。
细节没摊开,但按他的行事风格,这事八成不是吓唬。上周他还说征100%,在美国落地建厂的企业可以豁免,转眼就把幅度翻一倍,意思摆得很清楚——要么来美国投产,要么付钱。
半导体是个全球拼装的产业链,美国也不过拿着三分之一的环节,设计、设备、EDA它强,但材料、封测、关键零部件分散在日韩、欧洲和中国台湾地区。关税这么一刀切下去,第一反应就是把后台的供应商逼着选边站。
今天加200%,明天再补一条在美生产不受影响,企业算盘马上开始拨:要不要追加在美投资,要不要把对美出货砍掉转卖其他市场。特朗普看得也很现实:美国市场够大,谁都不愿轻易丢,他在政治上能捞到的,就是用关税当棒子,把回流做成政绩。
短期看这招很见效,一些原本犹豫的厂商会把在美扩产列入备选,至少也得多谈几项本地合作,免得被挡在海关外。对特朗普本人更是立竿见影:姿态强硬,民众爱看;谈判桌上筹码多了,盟友和对手都得来找他说话。
可这事拉长了看,问题一串儿:生产线不是拧螺丝,光是把产能迁到美国,土地、人力、能源、环保,每一项都涨成本。
美国大科技公司靠全球市场吃饭,昂贵的本土制造会反噬它们的价格竞争力。再往后推一步,别人也会学着绕路,美国在产业链里的不可替代,会被日复一日地消耗。
更扎心的是合作网络被打断的代价。半导体的协同早就不是一国能玩转的局面,韩国的存储,日本的光刻胶、靶材、硅片,欧盟的设备、测量,美国自己也要靠这些伙伴。
关税墙立起来,别人完全可以选择就地消化产能,或者把新增项目压到东南亚和印度,再把对美业务切割出去。
对华出货更是敏感区,按2024年的走势,中国在美国进口的芯片相关产品里大约占到四成左右,一旦200%关税成真,首先受影响的一定是中国企业。
这话不好听,但桌面上的算术就是这么算的,所以这刀看似无差别,其实靶子对得很准。
说到这儿,不妨看看近几年中国自己的进展:材料、设备、部件一步步填空,硅片、电子特气之类已经进到台积电、三星的名单里,低中端量起来,高端还在追。
关键技术封锁没松过,节奏也难受过,可板块在铺,缺口在缩,这正是让华盛顿心里发毛的地方。与其等规模做大、配套做厚,不如趁早压一把,这才有了今天的预防式加税。
盟友这头也不轻松:日本、韩国、欧盟在这条链上都是关键角色,过去一年已经被美国的关税和出口管制折腾得够呛。特朗普如果真把200%落地,口头上也许会给盟友留条豁免的门缝,但尺度多大、能维持多久,全看他那本小账本。
对这些国家来说,损失是真金白银的,谈不出补偿就只能想外路。表面上他们不会冲在最前面替中国说话,可只要利益驱动在,产业合作的门没那么快关死。
这正是中国该提前动手的地方。关税还没官宣入法,准备可以先走一步。日韩的顾虑是对美国的依赖和政治压力,但它们更在意长期订单和成本结构;欧盟嘴上讲规则,背后还是看利润。
抓住怎么补回美国市场的损失这个锚点,把材料、设备、产线协同的具体清单摆出来,把融资、土地、能源这些现实要素对接起来,用项目去谈,而不是只喊口号。过去一年里,谁被美国的贸然加税伤得最重,谁就是最容易对话的对象。
国内也要把基础工作做实。
对外,稳住已有的海外客户,分散出海市场;
对内,继续啃材料、设备、EDA 这些慢工出活的环节,把能量放到可复用的共性技术上。
更要紧的是整机和应用侧的承接能力,谁能最快把国产链条打包到量产方案里,谁就能把外部震荡转成自己的增量。别等风浪来了才想起找伞。
有人说,这一轮又是你丢我捡的机会。话不能说太满,200%如果真落地,全球供应链先是乱,之后才是重排。
中国该做的,不是坐等美国和盟友闹翻,而是把自己能接住的那部分预案好,谈判桌上的筹码,永远来自车间里的产品。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