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20年才知道,包粽子还有“234”比例,难怪粽子,香糯不夹生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可为啥有人包的粽子软糯香甜,有人包的却又硬又夹生?


我包了20多年粽子,也是最近才听老辈人说,原来这里面藏着个“234”黄金比例!学会这几个数字,新手也能包出好吃的粽子,年年都能露一手!

先说这“2”,指的是糯米和水的比例。以前我泡糯米,要么水放少了,糯米没泡透;要么水放多了,糯米软趴趴没嚼劲。后来才知道,泡糯米的水和米按2:1放最合适。


比如用1斤糯米,就加2斤水。水没过糯米两指节,泡上3 - 4小时,摸起来软软的,但还能捏成团,这时候的糯米吸饱了水,煮的时候才容易熟透,口感也不会干巴巴的。


要是泡得太久,糯米会发黏,包的时候容易散;泡得不够,粽子就容易夹生,咬一口“嘎吱”响,跟嚼生米似的。


再说说“3”,这是粽叶和糯米的搭配比例。包粽子讲究“3片叶子包1份米”。1片叶子太薄,包的时候容易漏米;


2片叶子又不够结实,煮的时候容易散开。用3片粽叶交叠着铺开,中间折出个小漏斗,既能装够糯米,又能把粽子裹得严严实实。


像我家包肉粽,糯米里混着五花肉、咸蛋黄,沉甸甸的,如果叶子少了,根本兜不住。用3片粽叶包,再拿棉线一缠,煮的时候再怎么翻滚,馅料都老老实实待在里面,不会“跑”出来。


最后这个“4”,说的是煮粽子的火候和时间。不管是高压锅还是普通锅,都得记住“大火40分钟,小火焖10分钟”。


一开始用大火,能让粽子快速升温,把糯米彻底煮透;要是全程小火,粽子中心很难熟透,外面软了里面还是硬的。


等煮够40分钟,转小火再焖10分钟,就像蒸馒头关火后焖一会儿,能让粽子里的水分均匀分布,吃起来更软糯。我试过偷懒,煮到一半关火,结果粽子表面黏糊糊,里面却是硬的,口感差太多了!

除了“234”比例,还有几个小窍门也得记牢。泡糯米时加一小勺盐,能提升粽子的香甜味;包粽子时,别把糯米塞得太满,七八分饱就行,不然煮的时候糯米膨胀,容易把粽叶撑破。


另外,不同馅料的粽子,煮的时间,也有点差别,像豆沙粽、蜜枣粽这种纯素的,可以少煮5分钟;鲜肉粽、蛋黄粽因为有肉,得再多煮10分钟,确保肉熟透。

以前总觉得包粽子,是个力气活,只要肯花时间就能包好。现在才明白,原来这里面藏着这么多门道!


照着“234”比例包粽子,再加上这些小技巧,煮出来的粽子,剥开粽叶香气扑鼻,咬一口软糯不黏牙,连不爱吃粽子的人,都忍不住多吃两个!


下次包粽子,赶紧试试这些方法,保准全家都夸你手艺好,比外面买的还好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标签:美食   粽子   比例   糯米   叶子   时间   香甜   口感   大火   黏糊   好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