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堂哥家的大儿子出生时重8.5斤,全家高兴得合不拢嘴。
爷爷整天抱着不肯撒手,一口一个“大胖小子有福气”、“头大脑足,将来肯定聪明”。
等到小孙子出生,只有6.2斤,爷爷顿时愁眉苦脸,嘀咕着“营养没跟上,恐怕脑子跟不上”,甚至还悄悄埋怨起我堂嫂。
这可把我堂嫂委屈坏了。难道宝宝出生时的体重,真能决定将来聪明不聪明?
对于堂嫂面临的问题,其实也困扰着许多家长,很多人都觉得,孩子出生时越重,智商越高,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出生时体重大小,决定智商差距吗?
很多人潜意识里觉得,新生儿越重越“有料”,大脑发育也更好。
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我家附近就有个孩子,从小被称为“天才少年”,后来考上了清华。
在跟他妈妈聊天的过程中,得知那孩子出生时仅仅6斤3两,对于现在普遍生大儿的情况来看,这个体重并不算重。
甚至还有人会觉得,这体重一看就是营养不良,智力肯定会受到影响。
没想到这孩子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那种,从不让家里操心。
尤其是他在数学方面的实力,就连老师都称赞他为天才。
后来考上清华大学,成为了这一带的明星。
但我堂哥的大儿子,出生体重8.5斤,现在上初中了,成绩一直都是班级中下水平,一道简单的题目,教他好几遍都不开窍。
我爷爷至今没想通:“不是说出生重就聪明吗?”
其实,科学家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
丹麦有一项持续近50年、跟踪近4700名婴儿的研究发现:出生体重在6-7斤(3-3.5公斤)的孩子,成年后智商平均水平,略高于其他体重段。
而超过8斤的“巨大儿”,不仅没有智商优势,反而可能面临以下问题。
(1)分娩困难,增加妈妈和宝宝的风险;
(2)儿童期更容易肥胖;
(3)未来患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更高。
所以,体重超过8斤,反而并不是好事,跟智商更是没有任何关系。
反过来,如果你的孩子出生时体重不在6-7斤,也不用担心。
因为决定人最终智商的,从来不看出生时的体重,聪明的宝宝,其实都是培养出来的。
二:培养孩子的智商,其实很简单
出生体重和智商之间顶多只有轻微相关性,绝不是“决定论”。
真正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是成长过程中的养育方式。
①把握0-3岁黄金期
不要小看了3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在此时发育是高速的。这个年龄段,如果你只是将一个手机丢给娃,让他不要烦你,那么恭喜你,你亲手扼杀了培养聪明宝宝的机会。
举个例子。
我姐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每天坚持给他读绘本、指认颜色、玩拼图。
当时家里老人还说:“这么小懂什么?瞎折腾。”
结果孩子两岁半就能说完整句子,三岁已经能简单逻辑表达。
大脑发育早期,输入什么,就会长出什么。
不是非要“鸡娃”,而是让孩子在对话、游戏和互动中自然认知世界。
②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从小坚持读书的孩子,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更出色,大脑中负责理解、记忆和逻辑的区域也会更活跃。
每天睡前10分钟绘本,周末一起去书店或图书馆,你陪孩子读的每一本书,都在帮他重新“编织”大脑神经网络。
阅读不但会丰富孩子的大脑,还会培养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尤其是经常阅读的孩子,其记忆功能比不阅读的孩子更强,阅读可以激活大脑与情绪和认知相关联的区域,让孩子的记忆力更强。
③运动,是隐藏的“健脑神器”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生活中很多喜欢运动,不着家的孩子,学习成绩要比那些天天待在家里的孩子更出色一点。
而那些不运动的孩子,看上去很呆板,动手能力弱,脑子也不是很灵活。
其实,运动真的会让大脑更聪明。
研究表明,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叫“BDNF”的营养物质,它就像大脑的“肥料”,帮助神经细胞生长和连接。
而神经细胞越多,代表大脑发育越好。
因此,家长不要觉得学习比运动重要,多多运动,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让你的孩子更聪明。
三:孩子的未来,从来不靠体重决定
你的孩子也许出生时偏轻或偏重,也许开口晚、不爱说话,也许成绩暂时不理想……
这都没关系。
因为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我最喜欢“竹子定律”的说法。
竹子在破土前,需要耗费3-5年的时间完成竹鞭网络的构建。
在这漫长的期间,它不停吸收养分,生根发芽,让竹鞭横向生长。
等到养分充足之后,会在次年春天迅速破土而出,每天以30cm的速度快速生长,仅仅6周时间,便能长到15米高。
竹子定律告诉我们,只要熬过了那段“沉淀”的事件,便能一触即发。
养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你的孩子成长节奏,可能比其他孩子慢一点,这时候我们与其焦虑,不如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养分。
你可以跟孩子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接受孩子比别人差,鼓励孩子多思考、阅读、运动。
但记住这几个重要黄金期:
0-3岁是语言和运动发展黄金期;
3.-6岁是逻辑思维和社交能力黄金期;
6岁以上是兴趣培养开发潜能黄金期。
放下手机,把时间交给孩子,多跟孩子互动,做早教,你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更优秀。
写在最后:
作为父母,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标准”绑架,比如出生体重、说话早晚、成绩排名……
但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数据,而是孩子是否在持续成长。
放下焦虑,放下对比,给孩子足够的爱、耐心和信任,他自然会用自己的方式,安静而坚定地长大。
聪明不是天生注定,而是每一天的陪伴和积累,慢慢浇灌出来的花朵。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