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往往都是锯齿状,这是为什么,古人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若你去过西安城墙游玩,站在墙顶往下眺望,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整面城墙的边缘像被啃过的玉米棒子,凹凸不平且带着规律的锯齿状。

这可不是施工队偷工减料,更不是年久失修留下的痕迹,那些看似缺口的地方,每一处都藏着古人的精心设计。

不过要先分清一个细节,局部看,城墙顶部那排带缺口、能伸头射击的叫垛口。

而我们说的锯齿状城墙,更多指城墙外侧每隔一段就向外凸起的平台,古人称它为马面。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为啥要把好好的城墙修成这副模样?难道真的只是为了让后人拍照时多些角度?

事实上,锯齿状城墙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悠久,很多人以为它是明清时期的发明,实则早在4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这种设计。

考古队在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挖掘时,曾发现一处4000多年前的城墙遗迹,上面清晰可见原始的马面结构。

看到这处遗迹时,很难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要知道,那会儿铁器尚未发明,人们仅凭石头工具,就在黄土高原上垒出了带有马面的城墙,这种建筑创新意识,放在当时堪称超前。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城子崖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锯齿状城墙,进入商代后,郑州商城的城墙上,马面设计已相当成熟。

考古学家测量后发现,这些马面的间距多在50至80米之间,这个距离恰好与当时弓箭的有效射程吻合。

可见商朝人已将数学思维融入军事工程,让马面能精准覆盖防御盲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投石机等重型攻城武器的出现,原本较薄的土墙难以抵御石块轰击,马面的设计也随之调整,不仅越修越厚,密度也大幅增加。

有史料记载,战国时期马面的间距普遍缩短到70至120米,而这个距离,刚好是当时强弩的有效射程范围。

这绝非巧合,而是古人在无数次实战中总结出的防御经验,进入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帝国的建立,城墙设计也迎来了标准化的新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各地城墙的马面间距开始向咸阳的规格看齐,到了汉代,标准化更进一步,不仅规定了马面间距,连马面的高度、宽度都有了明确标准。

唐宋时期,马面的功能迎来了一次关键升级,工匠们开始在马面上加盖专门的防御敌楼。

原本只是凸起的平台,从此变成了多层防御堡垒,守军可在楼上射箭警戒,楼下还能储备物资,形成一套立体防御体系。

宋代的《营造法式》里,甚至详细记载了敌楼的建造方法,小到窗户尺寸、楼梯坡度,都有明确要求,足见当时设计的精细化程度。

到了明清,火器的广泛应用让传统城墙防御体系面临巨大挑战,但工匠们并未放弃马面,而是对其进行了针对性改造。

马面变得更宽更厚,部分地区的马面宽度甚至达到20米,以此抵御大炮的轰击。

那这些经过千年演变的锯齿状设计,在实战中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

不少人可能误以为它只是为了让城墙更显威武,实则不然,马面的设计,从结构到战术,每一处都紧扣防御核心。

若城墙的结构平直,整日历经风吹日晒、地震冲击或攻城器械轰击,很容易因受力不均整段垮塌。

而马面的存在,就像给城墙加了一根根肋骨,把整面墙分割成独立的段落。

即便其中一段受损,也不会牵连整体,大大提升了城墙的抗损毁能力。

我曾在西安城墙上实地观察过,发现每个马面与城墙主体的连接处都格外厚实。

有些地方的厚度甚至是城墙本身的两倍,这种设计能有效分散压力,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的断裂,可见古人对力学的理解已相当深刻。

除了结构加固,马面在战术空间营造上的设计更显精妙,站在马面上往下看,你会发现每两个相邻马面之间,会形成一个天然的凹字形区域。

一旦敌军冲到这个区域,就会陷入三面受敌的困境:左侧马面、右侧马面与正面城墙的守军同时射箭,这里瞬间变成死亡陷阱。

据史料记载,在这种三面夹击的场景下,敌军的伤亡率能达到平地作战的3至5倍,古人说的瓮中捉鳖,用来形容马面之间的空间再贴切不过。

这种三面夹击的战术,核心就在于交叉火力的运用,很多人以为古代打仗只是排队对射,实则古人早已懂得利用角度优势提升杀伤力。

马面上的士兵并非垂直向下射击,而是斜向瞄准,左侧马面的士兵往右下方射,右侧马面的士兵往左下方射,两支箭雨在空中形成交叉火力网,让敌军无处躲避。

当然,空说理论不够直观,历史上的实战案例更能说明问题,最经典的莫过于汉末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战术。

《三国志》记载,公孙瓒让麾下精锐骑兵分成两队,左队射右、右队射左,通过交叉射击压制敌军。

虽当时并非在城墙上作战,但核心逻辑与马面的交叉火力完全一致。

公孙瓒能运用这种战术,说明交叉射击在汉末已成为成熟的军事理论,后来的城墙工匠自然会将其融入马面设计。

到了明代,戚继光则将马面的防御战术推向了顶峰,他在《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马面防守的操作要领。

每个马面上要配备弓箭手、长枪手、投石手,甚至专门负责泼洒烧开的粪便的士兵,形成立体防御配置。

同时要求马面指挥官随时观察敌情,通过手势信号调整射击角度,让不同马面的士兵协同作战。

由此可见,马面单独使用时防御效果已十分显著,若与其他防御设施配合,威力更是成倍提升。

这些看似简单的凸起,背后藏着古人对战争、力学与战术的深刻思考,这份智慧不仅适用于冷兵器时代,即便到了火器时代,依然能通过改造发挥作用。

不过,马面的价值除了打仗,这些锯齿状设计还有没有其他用处?

若你以为马面只是单纯的军事设施,那就低估古人的设计智慧了。

先从美学角度来说,你去看西安、平遥这些保存完好的古城墙,从远处眺望,锯齿状的轮廓线条起伏有致,宛如一条俯卧的巨龙,远比平直的城墙更有气势。

这种视觉效果并非巧合,而是古代工匠刻意设计的,给光秃秃的城墙加上马面后,整面墙瞬间有了节奏感与层次感,少了单调,多了灵动。

我曾在平遥古城拍过日落,当时发现夕阳西下时,每个马面都会在城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这些影子随着太阳角度变化缓缓移动,整面城墙仿佛有了生命。

当地摄影师告诉我,每天傍晚都有不少游客专门来拍这份光影之美,谁能想到,当年为抵御外敌修建的军事设施,如今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锯齿状设计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还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美感。

下雪时雪花在马面边缘堆积,勾勒出一道道白色轮廓,城墙像裹了层银甲。

雨天里雨水顺着马面的斜坡流下,形成细密的小瀑布,溅起的水花又为城墙添了几分灵动。

这份美感与价值,还延续到了现代,西安城墙如今保留着98个马面,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南京明城墙、平遥古城的马面,也成了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而且马面的设计理念还影响了现代军事工程,二战时期的马奇诺防线、大西洋壁垒,都采用了类似的齿状设计。

虽材料与武器已更新,但通过凸出防御点形成交叉火力的核心原理,与中国古代的马面如出一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定世界文化遗产时,特别提及中国古城墙的马面设计,认为它是人类军事工程史上的杰出创造,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如今,不少城市在修复古城墙时,都会特意保护和恢复马面,甚至很多现代建筑也加入了这种凹凸起伏的马面式设计,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能优化采光与通风效果,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

读到这里,或许你对这些锯齿已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看似简单的军事设施,竟蕴含着工程、战术、美学等多方面的学问。

这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每一处设计都不是单一功能的堆砌,而是军事需求、美学追求、工程技术与经济成本的完美融合。

所以下次你若有机会登上古城墙,不妨想象一下,千年前士兵们在此浴血奋战的场景,就能感受到这些由砖石垒成的锯齿,早已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历史   锯齿状   古人   城墙   战术   公孙   敌军   工匠   军事   间距   士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