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选》看抗战:所有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内容来源: 网络信息整理汇编。

责编 | 六月  排版 | 若风 第 9115 篇深度好文:7835字 | 12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80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其实,早在抗日战争前期,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就预见了日本必败。

1938年,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连续九天伏案疾书,最终完成了长达80页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献绝非普通著作,更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战略报告。

它之所以极具说服力,核心在于两点:一是精准预测了1938年至1945年的中日战争进程;二是其深刻展现了战略预见的强大力量,为战争趋势勾勒出清晰轮廓。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论持久战》中学习毛泽东的战略预见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论持久战》的核心框架: 国力对比与战略结论

《论持久战》全文围绕“中日战争走向”与“如何打赢持久战”两大核心展开,整体分为两大部分,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是对中日两国的综合力量对比。

在文章中,毛泽东建立了一个国力分析的模型。该模型由4个维度组成。

第一维,国力的产出。指在当前能够投入到战争中的力量。

这一维包含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等内容。对比双方,可以得出:

“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

“中国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

第二维,社会行程。指战争推动敌对双方各自社会发展的方向。

这一维包含国内阶级关系、与敌国民族关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等。对比双方,可以得出:

“日本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

“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第三维,国力的储备。指今后能继续投入用于支持战争的资源。

这一维包含土地、物藏、人力、兵源等。对比双方,可以得出:

“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

“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第四维,国际支援。对比双方,可以得出:

“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

“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

将所有的四个维度及其包含内容进行整理,并将两国力量简单以强弱进行表示,可得如下列表:

单看该表,可以发现除了第一维日本占上风外,其余三维都不如中国。

那岂不是说明中国国力强于日本?

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节节败退。

这是因为,真正决定双方在战场上表现的是第一维,而在这个维度上中国的力量比日本差了太远。

其它三维,虽然中国占有优势,但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反映到第一维上,从而逐渐改变双方在战场上的态势。

对此,毛泽东解释道:

“现时敌我强弱的程度悬殊太大,敌之缺点一时还没有也不能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强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优点一时也没有且不能发展到足以补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现,而出现的是不平衡。”

“敌强我弱,敌是优势而我是劣势,这种情况,虽因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而有所变化,但是还没有产生基本的变化。所以,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我则将遭到一定程度的失败。”

因此,第一维是决定当前敌我态势的现实维度,而其它三维则是决定最终胜败的趋势维度。

分清两种维度的区别,讲明后一种维度对前一种维度的影响方式,就是毛泽东在文章第一部分的着墨重点。

基于对两种维度的全面分析,就得出如下结论:

① 因为现实维度日本占优,所以速胜论是错的。

② 因为趋势维度中国占优,所以亡国论是错的。

③ 中国在趋势维度上占有的优势,要传递到现实维度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是持久战。

④ 中国在趋势维度上占有的优势,经过长期的过程传递到现实维度。相应地,中日两国国力对比就由我弱敌强到双方平衡,再到我强敌弱,因此会有防御、相持与进攻三个持久战的阶段。

二、如何进行持久战:两大核心方向

《论持久战》第二部分以18个要点详细阐述持久战的实施路径,涵盖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与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运动战、游击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关键内容。

这些要点围绕 “增强自身” 与 “削弱敌人” 两大核心方向展开,让持久战的实践路径清晰明确。

第一个方向,增强自己。

要把中国在趋势维度的优势发挥出来,并使其更快地促进现实维度的力量增长。

第二个方向,削弱敌人。

尽可能破坏日方弥补趋势维度劣势的行动,使其力量的补充跟不上消耗,最终在现实维度也由强变弱。

有了这两个方向的指引,持久战就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首先,政治的作用凸显。

作为现实维度的弱势一方,要想让军事力量快速增强太不现实,但在政治上保持和加大优势,不仅要容易得多,而且意义更为重大。

毛泽东认为:

“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

重视并广泛进行政治动员,对于中国军队,就可以获得“源源不绝”的兵源与财源补充。

同时,“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才能打破敌人“保守占领地”“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的企图,打乱敌人获取战争补充的节奏,加快消耗,进一步削弱其力量。

毛泽东强烈反对“轻视政治的倾向,把战争孤立起来,变为战争绝对主义者”,他认为要夺取抗战的胜利,根本上要靠政治的进步促进国家进步。

因此,他在第二部分的章节安排上,开头就以“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2个要点讲政治,最后又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作为总结,再次强调政治。

其次,出现化被动为主动的机会。

在以往的战争认识里,一旦领土被敌人占领,对我方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万万不敢丧失土地。

但是,在对敌我力量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后,被占领的国土就显现出独特的军事价值:

一是我方有空间。

“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就留出了广大空间可以开展游击战。

二是敌我角色互换。

“敌以少兵临多兵,便处于多兵的包围中”。

这样,虽然在战争整体上,我方是防御角色,但在占领区,却攻守易位,敌人须时时提防我方的进攻。

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挑选合适战场与时机,就可以在局部发动主动进攻,实现不断削弱敌人的目的。

最后,战争阶段决定战争形式。

战争形式不再是将领的个人偏好,而要服从于不同战争阶段的战略目的。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是持久战的三种战争形式。

(注: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作战形式。在各个战争时期和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运动战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从事战役和战斗的外线速决进攻战的作战形式。阵地战是依托坚固阵地或野战阵地进行防御,或对据守坚固阵地或野战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游击战是分散流动的作战形式,是一种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形式。)

在防御阶段,因为敌强我弱,需要“保存军力,在新的时机中再行打击敌人”,同时也通过“诱敌深入”,将敌人引入持久战的第二个阶段。所以,就要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

在相持阶段,要实现疲惫与消耗敌军,在精神上瓦解其战斗意志的目的,同时,打乱日本掠夺占领区资源进行补充的进度。

此时,游击战的作用就不可取代,运动战和阵地战成为辅助。

到了反攻阶段,“中国技术条件虽已增进,但仍不见得能够超过敌人”,因此还是要依靠运动战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敌人,又回到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

这样,当我们从交战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角度去看待持久战,战争前景、具体如何操作、重点是什么,就变得非常清晰、直接了。

三、《论持久战》的深远影响与历史验证

《论持久战》问世之后,迅速在思想上统一了全党对抗战的认识,并且对国民党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日本而言,《论持久战》相当于给他们亮出了“明牌”。

日本人很早就获得该文,并开始了针对性的研究,但最初他们认为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谬论”。

然而,随着战争日益朝着毛泽东预言的方向发展,日本人不得不开始重视,并制定出应对政策,即“以战养战”和“以华制华”。

“以战养战”即加大对占领区的资源掠夺,以补充其因战争长期化而行将崩溃的经济。

“以华制华”则是拉拢劝降国民党高层政治人物,并最终在1938年12月,成功策动以汪精卫为首的汉奸团伙公开投敌。

但是日本的这两项政策,毛泽东早已在《论持久战》中进行了预言:

“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

此阶段内,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以组织伪政府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毛泽东要求发起对全国人民的最广泛的政治动员,把“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一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

在建立牢固的群众基础之后,大规模开展敌后抗日斗争,疲惫、消耗日本国力的存量。

同时,阻断其通过占领区补充资源的行动,极大减少其增量。

因为提前准备好了日本对策的对策,日军不出所料地陷入了“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汉奸组织合流成的伪政府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唾弃,并不能帮助日军稳定住占领区的局势。反而为了肃清“治安”,日寇不得不在占领区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维持局面。

到了抗战后期,少量日军只能龟缩在城市之中,无法开展有效的统治,完全丧失了整合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以战养战”“以华制华”都不可避免地彻底失败。

总而言之,毛泽东能制定出《论持久战》这一强大战略,核心在于他始终围绕 “如何获得最强大革命力量” 展开思考,并完成了思维升级——将力量分析从现实维度拓展至趋势维度。

这一拓展打破了 “一时胜负定全局” 的局限,让战争思考聚焦于双方力量的长期消长:既通过提前布局组织、凝聚人民力量以保障自身补给,又精准打击敌人资源来源以加速其消耗,使 “料敌如神” 成为高层次思维的必然结果。

四、《毛泽东选集》中 关于战略的30句话

1.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引自第3页)

2.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引自第99页)

3.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引自第104页)

4.说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见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

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下棋如此,战争也是如此。

……战争历史上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这里说的“连战皆捷”和“许多败仗”,都是局部性的,对于全局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这里说的“一个败仗”和“一个胜仗”,就都是决定的东西了。

所有这些,都在说明关照全局的重要性。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6年12月,引自第175页)

5.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221页)

6.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225页)

7.大方向虽在一个时期中是不变更的,然而大方向内的小方向则是随时变更的,一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得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一个时期之内大方向也受了限制,就连这种大方向也得变更了。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229页)

8.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引自第407页)

9.“集中大力,打敌小部”,仍然是游击战争战场作战的原则之一。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引自第409页)

10.主动权不是任何天才家所固有的,只是聪明的领导者从虚心研究和正确地估计客观情况,正确地处置军事政治行动所产生的东西。

因此,是要有意识地去争取的东西,不是现成的东西。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引自第412页)

11.我们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是我们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

因此,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

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的过程,而排斥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

(《论持久战》,1938年5月,引自第459页)

12.几个大汉打一个大汉之容易打胜,这是常识中包含的真理。

(《论持久战》,1938年5月,引自第486页)

13.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

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

“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什么是不意?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

(《论持久战》,1938年5月,引自第492页)

14.且得之于此者,又失之于彼。 

(《论持久战》,1938年5月,引自第505页)

15.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

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吗?可以不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呢?我想是不可以的。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觉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战斗就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幻想,在实际生活里是不存在的。

谁人不知,为争取时间和准备反攻而流血战斗,某些土地虽仍不免于放弃,时间却争取了,给敌以歼灭和给敌以消耗的目的却达到了,自己的战斗经验却取得了,没有起来的人民却起来了,国际地位却增加了。

这种血是白流的吗?一点也不是白流的。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正是为了保存土地;因为如不在不利条件下放弃部分的土地,盲目地举行绝无把握的决战,结果丧失军力之后,必随之以丧失全部的土地,更说不到什么恢复失地了。

资本家做生意要有本钱,全部破产之后,就不算什么资本家。赌汉也要赌本,孤注一掷,不幸不中,就无从再赌。

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战争也是一样,只有形式主义者想不通这个道理。

(《论持久战》,1938年5月,引自第509页)

16.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6日,引自第547页)

17.正如孙中山先生说过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青年运动的方向》,1939年5月1日,引自第564页)

18.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

1939年9月16日,引自第590页)

19.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1940年3月11日,引自第745页)

20.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保障供给这一真理,不是被明白无疑的历史事实给我们证明了吗?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1942年12月,引自第892页)

21.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6年9月16日,引自第1198页)

22.当着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引自第1246页)

23.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引自第1247页)

24.我们自己的命运完全应当由我们自己来掌握。我们应当在自己内部肃清一切软弱无能的思想。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7年12月25日,引自第1260页)

25.太慢了不好,太急了也不好,太慢太急都是机会主义。机会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慢机会主义,一种是急机会主义。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1955年10月11日,引自第204页)

26.象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引自第288页)

27.所谓机会主义,就是这里有利就干这件事,那里有利就干那件事,没有一定的原则,没有一定的章程,没有一定的方向,他今天是这样,明天又是那样。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1956年8月30日,引自第303页)

28.我们对问题要作全面的分析,才能解决得妥当。进还是退,上马还是下马,都要按照辩证法。世界上,上马和下马,进和退,总是有的。那有上马走一天不下马的道理?

我们走路,不是两个脚同时走,总是参差不齐的。第一步,这个脚向前,那个脚在后;第二步,那个脚又向前,这个脚在后。看电影,银幕上那些人净是那么活动,但是拿电影拷贝一看,每一小片都是不动的。

《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引自第313页)

29.世界上的事物,因为都是矛盾着的,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它们的运动、发展,都是波浪式的。

太阳的光射来叫光波,无线电台发出的叫电波,声音的传播叫声波。水有水波,热有热浪。在一定意义上讲,走路也是起波的,一步一步走就是起波。

唱戏也是起波的,唱完一句再唱第二句,没有一口气唱七八句的。写字也起波,写完一个字再写一个字,不能一笔写几百个字。

这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曲折性。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引自第361页)

30.为了同敌人作斗争,我们在一个长时间内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说,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

也就是说在整体上我们一定要藐视它,在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它。

如果不是在整体上藐视敌人,我们就要犯机会主义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斯只有两个人,那时他们就说全世界资本主义要被打倒。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在一个一个敌人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不重视它,我们就要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打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敌人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工厂只能一个一个地盖,农民犁田只能一块一块地犁,就是吃饭也是如此。

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吃饭:这顿饭我们能够吃下去。但是具体地吃,却是一口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这叫做各个解决,军事书上叫做各个击破。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957年11月18日,引自第499页)

参考来源:

1.《通过《论持久战》,毛泽东要教给我们什么?》,陶然纪;

2.《读懂《毛选》的人有多通透(全文高能)》,笔记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马斯克如何看待失败? 于东来演讲:热爱,比努力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历史   战争   维度   敌人   日本   中国   战略   持久战   力量   运动战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