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巴塞罗那见!荣耀这款“机器人手机”能成吗?
10月16号荣耀Magic8系列发布会,没想着最炸的不是主力旗舰机,是台叫“ROBOTPHONE”的概念产品,内部代号还挺讲究叫Magicα。
这玩意儿看着像手机,但又比普通手机多了点“本事”后摄模组能转、能升还能伸出机身,活脱脱一个迷你机械臂。
荣耀说它有三手绝活:“超强大脑”“机器人行动力”还有专属摄影机,要等到2026年才去巴塞罗那正式亮全貌。
本来以为荣耀这是玩个新形态凑热度,后来发现人家根本不想跟安卓阵营挤“参数内卷”的坑。
你看现在华为Mate系列、小米14,卖点不是影像传感器多大,就是芯片算力多强,翻来覆去就那几样,真正能让人记住的差异点没多少。
荣耀自己的Magic7系列去年卖了上千万台,确实稳住了中高端市场,但长期这么靠“影像+性能”吃饭,早晚得跟别人撞脸。
这次掏出ROBOTPHONE,更像提前在AI终端的赛道上占个坑谁能先定义下一代终端的样子,谁就有资格拿话语权。
荣耀对这台机器的定位,明摆着跳出了传统手机的升级路子。
它不跟你比处理器多快、屏幕多好,反而盯着三样东西:一是靠端侧大模型驱动的YOYO助手,能感知环境还能跟人聊出点“感情”,日常对话多了还能形成拟人化陪伴。
二是能折叠升降的机械结构,后摄收起来跟普通手机没差,展开就成了独立云台,自动旋转、追着人拍都能干;三是360°旋转的云台级防抖摄像头,拍东西稳得很。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名字,没叫Magic8Pro也没叫Magic9,单独挂了“荣耀Magic8AI概念版RobotPhone”的头衔。
这就很明显了,它不是原有产品线的延续,荣耀就是想靠它搞个“新物种”,在AI硬件转型里跟其他品牌拉开差距。
现在手机厂商搞AI,路子其实挺像的。
华为靠HarmonyOS把多设备连起来,再搭着盘古大模型强化小艺;小米用自研OS打通AIoT设备,都是往“生态覆盖”上使劲。
荣耀偏偏反着来,不铺生态先搞单设备革新,这想法是挺大胆,但能不能成还得看用户买不买账。
毕竟大家买手机是为了好用,不是为了“尝鲜”,要是这机械臂用着麻烦,再新鲜也没人埋单。
再说了,AI时代的终端竞争,核心早不是硬件多厉害,而是抢“入口”。
现在大模型成了各家的“基础配置”,谁能搞出不一样的交互方式、更强的感知能力,谁就能攥住用户时间和数据。
荣耀这步棋,就是想靠ROBOTPHONE这种差异化设备,先在“下一代终端”的故事里占个位置,省得后面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
不过话又说回来,想占位置也得有底气。
荣耀2025年才启动“AI硬件伙伴计划”,跟大疆合作影像算法,跟科大讯飞搞语音交互,这些都是为ROBOTPHONE铺路。
但到2026年产品落地时,华为说不定都搞出“AI座舱手机”了,三星的“可穿戴终端中枢”也可能上线,荣耀能不能从这些对手里抢风头,还真不好说。
ROBOTPHONE看着酷炫,但背后的坑可不少,首当其冲的就是那套可动结构。
早几年OPPO、vivo都试过升降摄像头、可旋转模组,结果呢?要么用久了容易坏、进灰卡顿,要么用户觉得“没啥用”,最后都悄悄停了产。
就拿2018年OPPOFindX来说,上市一年后,不少用户反馈升降镜头卡壳,故障率不算低;vivoNEX3的侧边升降镜头,因为没找到刚需场景,销量连预期的一半都没到。
这次荣耀的“云台式”摄像模组,比之前那些产品复杂多了,又是伸缩又是旋转,硬件实现难度本来就高,更麻烦的是怎么让它“听话”也就是交互逻辑得闭环。
荣耀说这机器有“机器人行动力”,配合YOYO助手能理解语义、主动做事,比如识别用户表情变了就调角度跟拍,视频通话时自动切镜头、换拾音方向。
但这些功能到底是不是用户真需要的,还得大问号。
我身边玩短视频的朋友不少,没几个说“需要手机自动跟拍”的,人家宁愿花几百块买个大疆云台,又稳又耐用,还不用担心手机坏了。
ROBOTPHONE要实现这些功能,至少得装12颗传感器,现在Magic8系列才6颗,还得搭千亿级参数的端侧大模型,成本和算法优化都是难题。
之前看荣耀内部调研,愿意为“可动摄像模组”多花500块以上的用户,连三成不到;还有六成多的人担心“机械故障影响使用”。
这就很现实了,用户不是看个新鲜就会掏钱,得真能解决问题才行。
要是这机械臂除了“会动”没别的用,反而增加维修成本、耗更多电,那可就本末倒置了。
其实终端设计到现在,结构升级早不是重点了,关键是能不能形成“感知-决策-反馈”的稳定通路。
就像你叫手机“拍张合照”,它得先识别出“有几个人”“光线够不够”,再调整角度、打开摄像头,最后拍出清晰的照片这一套流程得顺顺利利,少一步都不行。
现在荣耀能不能把这套流程做顺,还是个未知数,要是到时候只能演示不能常用,那这机器就成了“花架子”。
现在ROBOTPHONE还只是个概念,结构、功能、落地路径都没说透。
荣耀非要在Magic8发布会上放出来,说白了就是想贴个“AI终端先行者”的标签,看看市场、媒体、资本的反应。
这招行业里不少厂商都用过,三星2023年发AI概念机,没落地股价都涨了;苹果用VisionPro开发者套件测试混合现实场景,也是为后面的产品铺路。
荣耀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品牌调性,另一方面可能也跟它筹备IPO有关有“未来感”的产品,能让估值更高些,这也是行业里的常规操作。
但光有概念和估值没用,荣耀想从“手机制造商”变成“AI终端参与者”,还得拿出真东西。
2026年巴塞罗那MWC,肯定是下一代终端的“秀场”,各家都会拿出压箱底的产品。
荣耀要是到时候只拿出一台“会动摄像头的手机”,没找到具体的应用场景,比如跟车机联动、控制智能家居,那大概率会被对手比下去。
毕竟用户买账的,从来不是“听起来很酷”,而是“用着真方便”。
荣耀ROBOTPHONE不是简单换个手机形态,而是想在AI终端的竞争里抢个先手。
勇气是有的,但问题也很明显:机械结构能不能靠谱、交互是不是用户真需要、生态能不能搭起来,都是绕不开的坎儿。
行业里现在都在摸下一代终端的样子,荣耀敢先扔出个概念,算是走在了前面,但最后成不成,还得看2026年巴塞罗那那波能不能拿出真东西。
要是到时候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再新鲜的“机器人手机”,也只能躺在PPT里。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