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编辑:雨
上海万象城一家面包店闭店后处理未售完面包的视频,最近在网上传得挺火,镜头里店员把一筐筐没卖出去的面包往垃圾袋里扔,其中还有40块一个的吐司这种不便宜的品类。
更让人在意的是,这些面包没打折也没送人,店员还得喷上消毒水,就怕有人捡走吃,有店员私下说,看着这么多面包浪费其实也心疼,但店里有规定,只能照做。
这段视频一出来,网上立马吵开了,有人一下子就想到以前课本里说的,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分给穷人的事儿,觉得这面包店的做法跟那时候没差别。
但也有人帮商家说话,说自己见过一些爱占小便宜的顾客,快闭店的时候故意拦着别人买,就等着最后能低价捡漏,商家这么做也是怕遇到这种情况。
还有干这行的人解释,不少品牌都强调自己的面包“只卖当天”,这么做是为了维持高端形象,保住品牌溢价,算是商家自己的经营选择。
而且这种说法还真不是没依据,有个叫Claire Beswick的学者专门研究过美国的Woolworths Food超市,研究发现,消费者看到货架摆得满满当当的时候,更容易有拿一件的冲动。
大家平时逛超市应该也有这种感觉,货架越满越愿意停下来挑,要是冰上就剩几条鱼,冷藏柜里零散放着几捆菜,反而会怀疑是别人挑剩下的,连看都不想多看一眼。
对做零售的人来说,这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很多商家会故意多囤点货把货架摆满,刺激顾客多买,就算最后要倒掉没卖完的,造成浪费,可多赚的销售额也能把这部分成本盖过去。
但要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就不能只算商家自己的经济账了,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都是大事,商家就算有自主经营的权利,也得在法律框架内行事。
中国有《反食品浪费法》,里面第十二条就明确说了,超市、商场这些卖食品的地方,得经常检查自己卖的食品,临期的要分类管理,要么单独标出来,要么集中放在一起卖。
要是商家不愿意给临期产品打折,反而直接扔掉,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是有理由介入管理的,除了用法律处罚,引导商家把临期但还能吃的食品捐出去,也是不少国家验证过可行的办法。
有些国家不只是罚浪费食品的企业,还会一边堵一边疏,鼓励企业捐食物,这样一来,那些因为顾客冲动购买或者商家囤太多而剩下的食品,就能送到“食物银行”,再分给无家可归的人、低收入群体这些需要的人,既不浪费,还能帮着做慈善。
就像美国的佛蒙特州,他们推行了《通用回收法案》之后,2015到2016这一年里,食物捐赠量一下子涨了40%,其中大部分都是以前经常倒掉临期产品的超市和餐饮店捐的。
最近这几年,中国也有一些城市开始试着建这种食物银行,既能减少浪费,也能帮着推进福利事业。
其实要避免食品浪费,不光是吃饭的时候做到“光盘”就行,餐饮浪费涉及到食品、食物、粮食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到最后吃进嘴里,每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
这次上海面包店扔面包的事引发了这么多人关注,其实也是个机会,能让大家一起想想,怎么找到一个既能符合商家经营逻辑,又能兼顾社会效益的办法,推动更多人行动起来,真正减少食品浪费。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