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西周中期的青铜重器"倗生簋"是一件异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不仅承载着三千年前的先民智慧,更暗藏着一场改写历史认知的土地交易。今天让我们走进国家博物馆一起解码那段被凝固的西周往事。
图一
其通高28.5厘米,宽30.8厘米,重7.58公斤,整体呈圆腹圈足下有方座的造型。两侧装饰一对兽头形的耳,耳下端装饰有似象鼻卷曲形状的扳手。其颈部的前后正中还铸有一个凸起的兽头,兽头两侧装饰有夔纹和圆涡纹。簋的腹部以及方座的四壁中心装饰有竖直纹,圈足装饰连续的四瓣花和圆涡纹,方座的四壁边缘装饰有圆涡纹和窃曲纹,方座顶部的四角装饰有兽面纹。最令人震撼的是器内壁铸造的83字长篇铭文,它如同穿越时空的契约文书,将我们拉回到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时期。
图二
上面的铭文被考古专家誉为是镌刻在青铜上的,我国最早的法律契约文书,铭文的大意为:在正月的第一个吉日癸巳日这天,周王在国都成周,格伯从倗生那里接受了四匹好马,讲定交换的是三十田,双方剖木为凭证。格伯交付给倗生的是殹妊和仡以及甸殷崇地的田产,并在零谷和谷种植树木作为标记规定了界域,书记官吏戠武特意为这次契约建立了文书档案,倗生铸造了这件青铜簋,用来记录和格伯交换来的田产,其后代子孙万年永宝用。解读铭文我们发现原来这是西周时期的一场土地交易实录。
图三
铭文中"倗生"用马匹和"格伯"交换土地的坐标锁定,堪称是考古界的重大突破。根据山西绛县横水倗国墓地的考古成果,结合铭文记载,我们得以复原这场发生在黄河与汾水流域的土地交易。格伯的封地与倗国的地理邻近,当时伯格应该持有倗国边境的多处田产。
图四
细观铭文的字体,其象形的元素明显弱化,"马"字已脱离早期的跪姿造型,"田"字已呈规整的方块结构。这种"线条化平直化"的书写革命,正是汉字从甲骨文向金文过渡的关键证据。
图五
当年倗生将契约内容浇铸进这件青铜簋的瞬间,他或许未曾料到,这场看似普通的土地交易,实则是西周时期井田制崩坏的前兆。铭文记载的自主定价和自愿交割等细节,颠覆了我们对西周土地国有制的固有认知,证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土地私有化的萌芽。
图六
这件青铜簋的出土直接改写了西周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考古专家指出,"它证明了早在西周恭王时期,贵族之间已存在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甚至发展出'析劵为契'的契约形式,倗生青铜簋的铭文契约比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契足足早了五百年!"
图七
当我们将其置于西周中期大变局中来审视,周恭王面对诸侯们慢慢做大,被迫推行"土地登记制度"以强化王权。这件诞生于成周王畿的青铜簋,正是王室监控贵族经济行为的实物见证。
图八
如今,当我们凝视这件沉默的青铜簋时,触摸的不仅是冰冷的铜锈,更是一个伟大文明制度创新的温度。它告诉我们:早在《周礼》成书之前,中国的先民们已在探索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平衡之道。关注我每天看国宝,下期更精彩。
图九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