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热肠慰风尘
王明见
五一来临,我翻看着手机上各地景区人满为患的新闻:长城变”人墙”,西湖成“人湖”,泰山化“人山”......这般景象,实在令人望而生畏。忽然想起漯河临颍这个地名,在地图上不过芝麻大小,想必不会有多少游客。于是连夜收拾行李,翌日清晨便踏上了这趟“抽冷子”的旅行。
到临颍时,天刚蒙蒙亮。下高速不远处有几个卖早点的摊贩,蒸笼里冒出缕缕白气,在清冷的空气中格外醒目。我要了碗北舞渡胡辣汤,摊主是个满脸皱纹的老者,粗糙的手指在碗沿上留下几道油印。“来旅游?”他操着浓重的漯河口音问,听说我的来意后显出几分讶异,随即又笑了:“南街村值得一看,那里的人,心还是热的。”他顿了顿,指向县道方向,“就在昨天,有辆货车翻了,咱们这儿的人帮着捡货、买货,把那个外地司机感动得直掉泪哩!”老人说话时,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像是讲述自家孩子的善举。
南街村确是个异数。红砖墙上刷着褪色的标语,大喇叭里播放着《东方红》,恍惚间仿佛时光倒流。没想到我们“抽冷子”仍然遇到了旅游热点,我们一家在“共产主义小区”里转悠,看见俊男靓女络绎不绝,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幸福与快乐。老人们坐在楼下晒太阳,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嬉戏。一位戴着红袖章的老太太主动当起向导,领我们参观村史馆。她讲述集体经济的兴衰时,手指在泛黄的照片上轻轻摩挲。“现在人都说我们落伍,”老太太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照片里年轻的面孔意气风发,“可互助精神,啥时候都不过时。昨天翻车那事儿,我们村去了二十多号人帮忙呢!”她语气里透着自豪,像是捍卫着什么珍贵的东西。
小商桥景区二十元的通票竟能览尽千年沧桑。这座享有“天下第一桥”美誉的隋代石拱桥,桥面石板已被岁月磨得斑驳而光滑,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桥头卖凉粉的大姐听说我爱写作,执意要多加一勺芝麻酱。“你们写写咱临颍人吧,”她一边用长勺搅动凉粉一边说,“昨天那货车翻在县道上,一车4000多箱60000多瓶饮料撒得满地都是。”她指向远处,“过路的、附近的,都跑来帮忙。我看见一个扎红头巾的大婶正弯腰擦拭饮料瓶上的泥土;几个中学生把完好的箱子码得整整齐齐;穿工装裤的老汉掏出皱巴巴的钞票,非要买下那箱已经变形的货品......”大姐的语气稀松平常,仿佛这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桥下的小商河静静流淌,倒映着桥上往来的人影。我望着桥下的淙淙流水,忽然觉得,或许临颍人、河南人、中国人的古道热肠就像这古桥下的水,一直在人们心灵深处静静流淌。
杨再兴纪念馆前,青石台阶被络绎的步履磨得发亮。当地老人口中的"杨爷庙"朱门半掩,檐角风铃在香火氤氲中叮当作响,仿佛那位银枪白马的将军仍在检阅着前来拜谒的芸芸众生。馆前空场上,几个中学生正在排练新编的情景剧。领头的女孩念着台词:“这箱我买了!”“那瓶还能喝!”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他们青春的脸庞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老管理员不知何时站在了我身旁,轻声道:“杨将军若在,定会为今日这些孩子骄傲。”
傍晚回程时,我最后望了一眼这个豫中小城。手机里,#河南临颍百姓自发救助翻车司机#的热搜视频中,弯腰拾捡的身影与南街村的红砖房、小商桥的石纹、杨再兴的塑像渐渐重叠。
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旅游,或许就是在这样的偶然相遇中,见证人性最本真的光芒!
我恍然大悟:临颍人乃至中国人的热肠,不在这景点的门票上,而在那弯腰拾起的每一个瞬间里!
(补充说明:本文五一归来写好后想找漯河媒体刊发,可惜没找到门路,就在这里发布一下,希望正能量永远传递!)
作者简介:王明见,河南商水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理事,有长篇小说《三岔口》、故事汇编《商水地名故事》等书籍出版。散文《耳边飞扬打夯歌》收入2018年河南散文年选。另有散文、诗歌、小说等散见于海内外媒体。作品多次获奖。
更新时间:2025-05-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