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积堡之役多惨烈?刘锦棠麾下七提督、二总兵战死,将士死伤无数

金积堡之役,听起来就让人觉得血腥味扑鼻。这场仗发生在清朝同治年间,具体是1870到1871年,是陕甘回民起义里一场让人瞠目结舌的大战。

清军将领刘锦棠带着部队硬生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但代价太大了——七个提督、两个总兵挂了,底下将士更是死伤无数。

一、金积堡之役的来龙去脉

要聊金积堡,得先说说这场仗的背景——陕甘回民起义。这事儿得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清朝那会儿已经是内忧外患,乱得跟一锅粥似的。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民族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1862年,陕西和甘肃的回民实在忍不下去了,揭竿而起,反抗清政府。这场起义史称“同治陕甘回乱”,从1862年一直打到1873年,整整12年,范围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为啥回民要起义?原因挺多。清政府对回民的政策压迫得厉害,经济上剥削,政治上歧视,宗教上还不让人好好信教。加上当时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闹得正欢,西北的回民一看,觉得自己也得干一票。

1862年,陕西渭南、华州一带的回民先动的手,火很快就烧到了甘肃、宁夏,声势浩大,清政府头疼得不行。

金积堡在哪儿?就在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金积镇,地理位置相当牛。它靠着黄河西岸,交通方便,地形又险要,属于那种易守难攻的地方。

回民起义的头头马化龙把这儿当成了大本营,修了结实的城墙,囤了不少粮食和武器,愣是把金积堡搞成了起义军的心脏地带。

清政府当然知道这地方不能放手。陕甘总督左宗棠是个狠角色,他定了“先秦后陇”的计划,就是先拿下宁夏这块地,再收拾甘肃那边。

金积堡要是攻不下来,整个平叛计划就得泡汤。所以,左宗棠派了刘松山、刘锦棠这些猛将,带着老湘军这样的精锐部队,直奔金积堡杀过去。

二、战役咋打的?

金积堡之役不是一天两天打完的,战线拉得挺长。1869年秋天,左宗棠派刘松山带着北路清军先到灵州,准备动手。刘松山是湘军里的老将,打仗经验丰富,9月8号就拿下了吴忠堡东边的郭家桥,给进攻金积堡铺了路。

同一时间,中路清军从固原、平凉北上,两边夹击,把金积堡围了个水泄不通。1870年2月9号,刘松山带兵攻破了金积堡外面的五马寨,马化龙一看势头不对,打算投降。

刘松山亲自去受降,结果没想到,寨子里有些回军死硬派不干,趁着他训话的时候开枪把他打中了胸口。刘松山当场不行了,这事儿对清军打击太大,史书上说“官兵为之夺气”,意思是士气一下子蔫了。

刘松山死了,左宗棠赶紧把他侄子刘锦棠调过来接管。刘锦棠那会儿才26岁,年轻得不行,但这家伙真有两下子。他一上任就稳住了军心,觉得不能退也不能守,得拼死往前冲。他跟左宗棠说:“必戳力致死,而后军可全。”就是说不拼命打赢,部队就全完了。

1870年7月,清军拿下了马家河湾和韦州,把花马池到金积堡的粮道打通了。9月,刘锦棠带着人连破峡口和东到灵州的一百多座回军堡寨,金积堡慢慢成了孤城。10月底,清军又攻下洪乐堡,接着围住汉伯堡。

这仗打得特别惨,汉伯堡里的回军几百个死士死守着,清军白天黑夜不停地攻,用地雷炸塌了好几段堡墙,回军拼了命地修,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史书里写“将领受伤者至数十,壮士伤亡者千数百矣”,这伤亡数字听着就吓人。

到了1870年底,金积堡里的人撑不住了,粮食吃光了,援兵也来不了,只能啃草根、吃牛皮,战斗力直线下降。马占鳌派了两千多人来救,结果全被清军拦住,没起到啥作用。12月31号,回军将领陈林带着人跑了,马化龙彻底没招儿了。

1871年1月初,刘锦棠下令总攻。清军顶着枪子儿往上冲,喊杀声震天。回军知道大势已去,堡破之前先把自己家眷杀了,有的扔水里,有的扔火里,然后光着身子跟清军拼命。

史书上说“堡寨将破时,先刃其家属,或掷诸水火,乃解衣格斗,死而后已”,这画面想想都让人心里发毛。1月6号,马化龙带着一千多眷属投降,金积堡算是彻底丢了。之后清军又拿下王家疃庄,把回军残部收拾干净。

三、伤亡有多惨?

金积堡之役打完,清军的损失让人咋舌。根据《平回志》这些老书的记载,清军在围攻金积堡的时候,死了七个提督——姚连升、谭建高、杨清源、刘官胜、张四维、李就山、简敬临,还有两个总兵——牛德彪、周立本。

这些可不是小角色,提督和总兵在清军里都是高级将领,相当于现在的军长级别。连他们都挂了,可见仗打得多激烈。除了这些大将,副将、参将这些中层军官死了上百个,普通士兵的伤亡更是没法细算。

史料里没给具体数字,但从零星记载看,清军光在汉伯堡那一仗就死了一千多人,总攻金积堡的时候损失更大,总数估计得好几千。想想看,一个堡垒打成这样,清军真是拿命去填的。

回军那边也好不到哪儿去。金积堡被围了好几个月,里面的人没吃的没喝的,还得打仗,病死的、饿死的、战死的加起来,数字肯定不小。

总攻的时候,回军基本是全军覆没,堡里到处是尸体,血流得跟河似的。马化龙投降后,他家眷和骨干差不多一千人被清军杀了,这又是一大笔伤亡。

具体数字不好说,因为回军那边没啥详细记录。但从清军记载的战斗烈度看,回军死伤绝对不会比清军少,甚至可能更多。毕竟他们是守方,资源耗尽后根本没退路,只能硬扛。

四、这场仗为啥这么惨烈

金积堡的地形是个大原因。它靠着黄河,周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马化龙又在这儿修了厚实的城墙,挖了壕沟,囤了粮食武器,简直就是个小型要塞。清军想攻下来,光靠人多不行,得硬碰硬地砸,伤亡自然少不了。

清军这边,左宗棠下了死命令,必须拿下金积堡,不然整个平叛计划就黄了。刘锦棠带着老湘军,知道退不得,只能往前冲。回军那边,马化龙也清楚,丢了金积堡就全完了,所以拼死抵抗。两边都不肯让步,打起来就跟不要命似的。

那时候的武器虽然不如现在,但火枪、火炮、地雷啥的都有,清军用这些东西猛轰,回军靠着堡垒死守。攻防战本来就耗人,清军还得爬墙、填壕沟,每次进攻都得死一大片。回军虽然守得顽强,但最后粮食没了,人数又少,硬是扛不住清军的轮番冲击。

金积堡拿下来了,陕甘回民起义算是到了转折点。回军没了主心骨,后面河州、肃州这些地方陆续被清军收拾干净,到1873年基本平定了。

但这胜利代价太高,清军死了那么多精锐,东南好几个省的钱都花在这儿了。左宗棠虽然立了功,但朝廷也埋怨他打得太久,费钱费力。

回民这边更惨。金积堡丢了,马化龙死了,起义军群龙无首,士气全崩。清军趁机大肆镇压,回民社区被搞得元气大伤。这场仗还让回民对清政府恨得更深,后来民族矛盾一直没消停。

刘锦棠倒是因祸得福。他在金积堡表现太硬,被提拔成西宁道,后来还带兵收复了新疆,成了清朝晚期的大将。可以说,这场仗是他事业的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总兵   提督   麾下   死伤   将士   惨烈   刘锦   回民   伤亡   甘肃   清政府   湘军   堡寨   宁夏   陕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