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学者提问李光耀:印度该怎样崛起?李光耀:没有人能改变印度

2011年的南亚侨民大会上,87岁的李光耀出现在会场。这位一手将新加坡从渔村推向发达国家的政治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在场者的目光。

彼时,一位印度学者的问题成为焦点,关于印度如何崛起,以及是否能复制新加坡的发展路径。

面对这个充满期待的追问,李光耀的回应简洁却震撼,这一判断随后在多年里不断被现实反复印证。

语言困境

要理解这份判断的分量,得从印度最直观的困境说起。根据印度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语言及方言种类多达19569种。

其中,121种语言有一万人以上使用,而被写入宪法的“正规语言”仅22种。

这样的语言多样性,直接成了治理路上的拦路虎。印度的中央政策从首都发出,到了地方需要经过层层翻译。

泰米尔纳德邦的官员要把印地语文件转成泰米尔语,喀拉拉邦则要换成马拉雅拉姆语,几经周转,政策原意往往走了样。

更现实的是,国家层面的重要讲话,能完全听懂的人不足2亿,剩下的10亿人如同面对陌生的密码。

教育领域的鸿沟更明显,低种姓群体本就缺乏教育资源,再加上语言障碍,能走进高等学府的少之又少,阶层固化的链条因此越收越紧。

2024年,印度突然调整了“古典语言”的认定标准,将原本要求的1500至2000年历史降至1000年,马拉提语等五种语言因此被纳入。

表面看是文化保护,实则藏着政治算计,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选举中,这一调整成了政党争取民心的工具,地方势力也借机宣扬“语言自豪”,反而让本就复杂的语言版图更难统一。

制度困境

比语言更顽固的,是种姓制度的阴影,尽管印度宪法早已废除这一制度,但现实中的壁垒从未消失。

高种姓家庭会为佣人单独准备餐具,跨种姓通婚仍是禁忌,甚至有低种姓学生考上顶尖的印度理工学院,却因同宿舍的排挤被迫辍学,而这样的事件在当地竟无人深究。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00年的统计显示,印度每年针对贱民的暴力案件达25455起,平均每小时就有2人遭受攻击,每天有3人因种姓身份被侵犯。

这些并非偶然事件,而是深植于社会肌理的“制度性暴力”。

印度7月份宣布,在2027年,印度宣布将恢复自1931年以来就未进行过的全国种姓普查,官方说法是“为了更精准地分配低种姓配额”,但明眼人看得清楚,这是政党为争取选票的策略。

2024年大选失利后,莫迪政府试图通过此举拉拢低种姓群体,却让本应被摒弃的种姓观念愈发根深蒂固。

刻在治理骨子里的 “散”

这些困境的背后,其实也藏着殖民历史留下的深刻烙印。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时,为了方便管理,刻意强化宗教与族群对立,还在地图上随意划下行政区边界。

旁遮普邦与哈里亚纳邦的分割、东北部各邦的边界划分,几乎不考虑当地的民族分布和文化关联。这种“分而治之”的遗产,让独立后的印度成了一个松散的集合体。

最直接的影响,是地方主义的盛行,各邦都把本地利益放在首位,中央推动的改革常常受阻。

莫迪政府力推的商品和服务税本是统一全国市场的关键,却因各邦抵制推迟了8年才通过,实施时仍有10多个邦附加了特殊条款。

跨邦基建项目更是难上加难,一条连接德里与孟买的高速公路,仅征地就用了十年,每个邦都想在补偿款上讨价还价,工程队常常在邦界处受阻。

行政系统的低效则暴露了更深层的殖民遗留,李光耀访问印度时,曾在国家接待宴上遇到餐刀断裂的情况,那把看似精致的餐具轻轻一折就断,险些造成意外。

更令人咋舌的是,印度的外交官会私下请他帮忙,将几箱高尔夫球转交给德里的同僚。

这些细节并非孤立,而是殖民时期“权力寻租”文化的延续,公务系统的敷衍与散漫由此可见一斑。

体制的困境

联邦制与多党制的叠加,让治理难上加难。

印度全国注册的政党超过2600个,议会里的党派博弈常常让重要法案搁浅。

一项旨在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可能因为某个小党派的反对被搁置半年;涉及民生的福利计划,也会因各邦的“附加条件”迟迟无法落地。

官僚体系更成了改革的阻力,新加坡商人曾想在印度开厂,从申请到开工用了三年,光环保评估就盖了40多个章,花在“协调关系”上的费用甚至超过了建厂成本。

人才与经济:潜力难释

这样的体制,留不住真正的人才。印度理工学院聚集了全国最顶尖的头脑,但其毕业生大多选择远赴欧美,硅谷的谷歌、微软等企业里,印度裔高管不在少数。

留在国内的精英,往往逃不过被体制同化的命运。

一位印度管理学院的毕业生,刚入职时还想优化办事流程,五年后再见到他,已经成了只认文件盖章的“老油条”,当年的锐气早已被消磨殆尽。

经济领域的改革也多停留在表面。1991年的开放政策让印度GDP增速一度达到7%,但制造业占比长期徘徊在15%左右。

“印度制造”的口号喊了多年,实际却是大量手机组装厂的兴起,核心零件仍依赖进口,贴上“印度制造”标签的产品,多数只是完成了最后一道组装工序。

占GDP40%以上的非正式经济(如无照作坊)虽解决了部分就业,却因税收流失和监管缺失,成了产业升级的绊脚石。

结语

回头看李光耀的判断,并非否定印度的潜力,而是戳破了一个现实:这个国家被太多无形的锁链捆着。

语言是一道,种姓是一道,殖民遗留的治理惯性是一道,体制内的低效与博弈又是一道。这些锁链交织在一起,让每一次改革都像在泥潭里前行。

印度不是没有机会,如果能打破语言壁垒,让政策顺畅落地;如果能真正消除种姓歧视,让人才自由流动;如果能重构行政体系,让效率取代敷衍——或许就能挣脱束缚。

但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需要跳出短期政治算计,更需要整个社会形成“打破壁垒”的共识。

李光耀观察印度四十年,从尼赫鲁到莫迪,见证了一次次改革的尝试与停滞。

他的判断,更像是一声提醒:崛起从来不是建几座高楼、造几架飞机那么简单,而是要先解开那些深植于历史与社会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历史   印度   学者   种姓   语言   泰米尔   困境   德里   新加坡   政策   壁垒   政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