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氅”

大氅,这个词我自己都觉得好陌生,是的,它在我的岁月里湮没了许久,在我童年里只是音译地存在着,直至现在才能书面写出来,我还斟酌半刻,是这两个字。

大氅,其实各个地方的叫法不一定相同,它其实就是冬天最外面的一件从头到脚的披风,上端连着一个能把头都罩起来的帽子,讲究些的围着面孔的边沿加上一层皮毛,显得即温暖又美观。颈下两边各两条绦子,没有袖子,穿起来只把颈下的这两条绦子系起来就可以。我的记忆中只见过学龄前小孩子们常常围着,全身被大氅包裹,只露出两只小脚在外面,保暖性在那个年代很不错的。

大氅通常是棉夹层,纯手工制作的。那个年代大都出自于针线手艺很好,略有些年纪的婆婆、奶奶,就连我的母亲这一辈,都可能独自完成不了。一件常见的儿童大氅,面料选择老式花被面那种花型和颜色,极其鲜艳夺目,只不过男孩首选蓝绿色系,女娃就是红、粉等更为娇俏的颜色。里料则一般棉布料,裁剪恰当,布料中间均匀地絮上柔软洁白的棉花,然后用极其精妙的针线功夫缝制而成。

最出彩的部分当属大氅的帽子,帽子面料和氅身相同,也是絮上棉花,形状一般做成虎头或类似虎头形状,帽子顶端两侧各有两只“耳朵",帽子正面用各色丝线绣出两只“虎眼”、“虎鼻子”、“虎嘴”,甚至再精致些虎须都可以有------既活灵活现又不失俏皮可爱。那时的传统女红手艺尚可传承,现在的机器流水打版也只是有形无魂,绝不可与世代流传精妙女红相较。可惜我们这一辈大都没有传承下来,女性积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实现社会价值,流传已久宝贵的女红手艺将失传,不知是喜是悲!

就是这种纯手工的“大氅”,在我的记忆里都是几岁的小孩子们穿的,但是我个人有种感觉,在久远的时代,肯定也是成人们抵御寒冷的装备。因为古时,人们普遍是宽大的裙服,在寒冬,尚未有羽绒问世,而动物皮毛又极为珍贵,普通人家使用棉布和棉花做一件棉袍还是常见的。


而肥大的大氅没有袖子,披在外面从头到脚面,既能挡风又能保暖,就是以现在的审美观也是有种贵气的古典美,只不过随着时代更迭,这种衣饰也逐渐改良,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只不过在民间尚有民俗延续,每当有小孩子出生,家族里的长辈为了表达对后代出生的喜悦,还是精心缝制一件幼儿大氅。每当小孩子在冬日寒冷的季节,跟随大人出去串门,或是走亲,必然外面要披上这件鲜艳的大氅,帽子把孩子头盖好,两条绦子系在孩子颈下,然后把大氅两边左右一裹,只有孩子的两只小棉靴露在外面,然后大人双手把孩子抱在怀里,走出家门。

一直到了邻居或是亲戚家的火炕上,才把大氅松开,把一个粉嘟嘟的小可爱解放出来,他(她)则在温温的炕上游戏。我们小时候大概都是这样度过的,只不过在我有记忆的时候,都已长大了,弟弟小时候印象挺深刻,他有一件鲜艳的大氅,每每要出门时,不管身上已经穿得多厚,母亲还是在外面给他裹上大氅,直到那件大氅已不能裹得下他,或是他已经长大不再适合大氅的约束,这件大氅就下岗了。

我最后对大氅的印象停留在我的儿子幼儿时,婆婆年轻时针线功夫上乘,不等他的宝贝孙子出生就亲自做了一件货真价实的连帽大氅,集市上扯得花被面,里面厚厚填充的是自己地里收的白棉花,弹得软软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头上的帽子上方,钉了两只又大又亮的黑扣子,从远处看真像老虎的两只大眼睛,帽沿加缝了一圈白绒毛,越发衬着孩子的小脸盈白如玉,娇俏可爱,称得上是一件鲜亮的工艺品!

当时已经很少见这种衣饰了,尤其在城市里小孩子都流行膨膨的防寒服,羽绒服,而我们当时在乡下生活了一年,每当冬季天气好的时候,我就给小小的儿子穿戴好,把他用大氅紧紧裹好,我就搂着这堆“花团锦簇”摆驾“出宫”。儿子只有白嫩嫩的小脸若隐若现,出去串门,或到集市上溜一圈。小孩子虽然被紧紧抱在怀里,但是对外面的种种极感兴趣,毕竟世界在幼儿眼里都是全新的,充满了好奇,两只水汪汪的眼睛极力转来转去的去感知这个世界。后来孩子形成了习惯,一看我拿大氅,就兴高采烈地凑到我身旁,以为我要带他去外面玩。

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那件从出生一直相伴的大氅就彻底下岗了,婆婆说现在生活好了,大氅穿在城里太土气了。确实,城里的幼儿园的孩子都穿着各色的棉服或羽绒服,轻便,新颖,如果出现一个披大氅的仿佛是穿越一样,果然服饰在每个时代都有独特印记,物美价廉、女红含量高的大氅从此只存在我回忆中了。

岁月是趟单程车,一些物品和人一样过去就消失在旅程中,民间的“大氅”亦如此,今天就权当以拙文记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时尚   大氅   绦子   孩子   帽子   女红   针线   棉花   手艺   只不过   花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