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批160套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资源上线

2025年秋季学期伊始,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全市183万余名中小学生全覆盖。9月12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为确保课程落地见效,北京市形成了“资源支撑、师资赋能、均衡保障”的立体化实施路径,打出一套“组合拳”。首批160套市级课程资源已全部上线,覆盖全学段,搭建了AI“课程超市”和“应用超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支撑。

课程选材源于学生生活

“初始化摄像头,导入人脸识别检测模型。”上午9时,北京市日坛中学的计算机教室中,初二(3)班的同学们正在信息技术教师施亚妮的带领下,开启名为《智慧校园·“慧眼”揭秘——算法实现》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课堂上,老师课程引导学生通过采集30张人脸模型,制作人脸识别模型。同一天,小学四年级的同学和高中同学也同步开展相关课程。其中,小学同学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识别同学们的情绪,高中同学则使用Python代码进行人脸识别检测,并了解人脸识别的风险问题。

“日坛中学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分阶段循序渐进,打造科学且贴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北京市日坛中学校长李克明介绍,小学阶段以“感知启蒙”为主,例如老师会结合扫码支付、语音助手等学生身边常见的AI案例;初中阶段聚焦“认知深化”,引导学生探究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等AI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AI工具解决简单问题,提升对AI技术的认知深度;高中阶段则升级为“创新担当”,学生们将AI技术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用AI优化社区服务、保护文化遗产,甚至参与前沿技术的实践应用。

在课程融合上,将AI教育融入科学、美术、劳动等多学科,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运用AI知识。在资源整合方面,学校联合北师大、北科大等高校,以及超星、云迹科技、智谱清言等企业,打造从“教室”到“实验室”的实践平台。“人工智能课程从日常校园的场景入手,让我们学起来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实用。学期初就让我对这门新课程产生了兴趣。”初二(3)班学生梁宸宇说。

立体化实施路径打出教学“组合拳”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课程落地见效,本市形成了“资源支撑、师资赋能、均衡保障”的立体化实施路径,打出一套“组合拳”。课程资源方面,8月22日上线的首批160套市级课程资源覆盖全学段,每套包含15分钟左右的核心教学视频、教学指南及活动任务单,通过“视频+工具+任务单”模式满足教师授课、备课及学生自主学习三类场景需求,搭建了AI“课程超市”和“应用超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支撑。

在教学实施方面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游戏互动等生活化场景启蒙兴趣;初中阶段侧重“认知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模型训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赋能自身的学习生活;高中阶段聚焦“综合性实践”,培养数据处理、算法应用及跨学科创新能力。全学段均强化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向善”价值观。

对10个远郊区进行“组团式”帮扶

为确保课程顺利实施,针对区域发展差异,全面实施“城乡结对”计划,将组织中心城区、在京高校、科技企业等优质资源,对10个远郊区进行“组团式”帮扶,避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此外,本市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开放实验室、体验馆等资源,构建“教联体”协同育人模式。

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优化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反馈迭代更新;开展应用示范校评选和优秀案例推广,形成可复制经验;深化“京娃”系列智能体研发,拓展“AI+教育”应用场景。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首批课程资源为起点,力争将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打造成全国标杆,真正让数字技术赋能每一位师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摄影/蔡赫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4

标签:科技   人工智能   北京   上线   课程   资源   北京市   阶段   组合   学生   模型   北京青年报   认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