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深圳,大沙河畔,清华国际研究生院。
一场授聘仪式隆重召开,接受聘书的是美国的五院院士、哈·佛化学系前主任查尔斯·利伯,全球公认的纳米材料领域泰斗级人物。
就是这样一位学术大牛,五年前因与国内高校合作科研,被美联邦调查局带走。此后诉讼缠身、研究停滞。离开哈·佛后,他当即接受邀约,全职加盟清华。
查尔斯·利伯并非个例。
1、美媒:拦不住了!
2021 年,日本科学家藤岛昭也带着团队加盟上海理工,并带来其毕生研究的光催化技术。随后,德国洛戈塞蒂斯教授带领八名一流科学家,全职加入中·科·院。
在涌入的科学家里,人数最多、心情也最迫切的要数华裔。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大约有近2万名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其中67%选择了回国。
计算机科学领域,见证了最严重的流失。2023年夏季,正在于英伟达实习的潘梓正,因表现出色并获得英伟达管理层高度评价,尽管公司有意提出正式聘请,他依然选择回国,到杭州加入了一个初创公司。一年后,他们开发了让世界震撼的产品——DeepSeek。
毅然回到祖国怀抱的华裔科学家,远不止潘梓正一人。更早之前,以王俊峰为始,哈·佛八博士的集体归国,更是引发一场震动。面对这股罕见的反向人才流失,不少美媒惊呼:如何能拦住?
2、一座新的灯塔
科研,需要宽容、自由。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美国科技领先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种气氛正在消失。德国媒体《WACHABLÖSE》认为,“当前美国不断削减科研经费、推进压制性措施,将进一步削弱自身科研优势,这将助力东方的崛起。”
在科学家眼中,除了被尊重的友好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有一个提供了发挥自我、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我国的海量资金、市场和产业链等优势,是现在的美国无法匹敌的。
3、关键时刻,龙蛇之变
还是上述德国媒体《WACHABLÖSE》,在今年诺贝尔奖公布的第二天,就以冷静的笔锋描绘了当前我国的科研蓝图,并得出结论:东方,正成为科学超级大国,崛起之路势不可挡。
具体来看,根据ISI今年7月发布的《G20科研与创新报告》,我国在2024年以近90万篇科学论文的数量位居G20国家之首,排在第二名的是美国。
除了论文出版数量,在科研质量上,Nature Index显示,在全球近2万家上榜科研机构中,我国的科学院位于榜单第一,超越了哈·佛。欧洲表现最好的研究机构——德国的马普学会(Max-Planck-Gesellschaft),排名第10。除此以外,榜单前12名均来自国内。
由此该媒体得出结论——“该国缺乏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现象,更多是时间问题。”
毕竟,诺贝尔奖往往是在科研突破性成果产生数十年后才获得的,因此,这些奖项更多反映的是“过去”的科研水平,而非当下。事实上,当下中方在顶尖科研领域也正在加速赶超美国。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