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五六十年代的乡愁,是青山绿水间一抹挥之不去的炊烟,是晨昏交替时一声声熟悉的呼唤。我的故乡藏在赣北的褶皱里,四围皆山,一条清浅的河如银带般绕村而过。那里的天地似乎被时光浸染得格外缓慢,每一片树叶的摇动,每一声鸟雀的啁啾,都深深烙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我家的老屋是青砖黑瓦的结构,檐角微微翘起,如同展翅欲飞的燕。屋后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风过时飒飒作响,如无数细语在耳边呢喃。门前一方石砌的院坝,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我曾在那里看祖母晒辣椒,一串串火红挂在竹竿上,像是把夕阳也钉在了人间烟火里。院子东角有株老槐,不知历经多少寒暑,枝叶繁茂如华盖。夏日里,蝉鸣震耳,我们便在树下铺张草席,听祖父讲那些泛黄的故事。

山是厚重的。春日漫山杜鹃如火,秋来层林尽染。我们常结伴上山砍柴,林间小径被踩得发亮,如同大山的脉络。松涛阵阵,偶尔有野兔从草丛中惊起,倏忽不见。半山腰有座土地庙,虽简陋却香火不绝,母亲每次路过总要双手合十,低声祷祝。站在山顶眺望,整个村落尽收眼底——白墙黑瓦错落有致,稻田如棋盘般整齐,那条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大地呼吸时起伏的银线。

水是灵动的。村前的河不宽,却终年清澈见底。鹅卵石间游弋着小鱼,倏忽来去。妇女们在河边浣衣,木槌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家常里短的交谈。夏季里,这条河便是我们的乐园。光着身子跳进水中,溅起的水花惊得岸边白鹅扑翅乱叫。那些鹅是邻居陈叔家养的,通体雪白,昂首阔步,偶尔会追着调皮的孩子啄,但下蛋时却又慷慨得很,常能换来孩子们口袋里的糖块。

陈叔是个驼背的老人,脸上皱纹如刀刻,却总带着笑。他家的黄狗阿旺是我最好的玩伴,每见我必摇尾扑来,湿漉漉的鼻子蹭得人手心发痒。清晨,公鸡的啼鸣撕开夜幕,接着整个村子的鸡都跟着叫起来,像是比赛谁更能唤醒太阳。傍晚时分,暮归的老牛迈着沉稳的步子,脖子下的铃铛叮当作响,与屋顶升起的炊烟一道,绘就了最安详的黄昏图景。

母亲总在灶间忙碌,大铁锅里煮着红薯粥,热气氤氲了窗棂。灶台旁堆着干柴,散发出阳光和岁月混合的味道。父亲喜欢在晚饭后坐在门槛上抽旱烟,烟圈缓缓上升,融进星空。那时星星真亮啊,银河清晰可见,像一把碎钻石洒在黑丝绒上。萤火虫在夜空中划出的光痕,与星光交相辉映,让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间。

最难忘的是村西头的杏花林。每年三月,粉白的花朵云蒸霞蔚,风过时落英缤纷,如下了一场香雪。我和玩伴们常在花树下追逐嬉戏,花瓣沾满头发衣裳。杏儿熟时,我们偷偷爬上树去摘,酸得眯起眼睛,却又忍不住再摘一颗。那些酸甜的滋味,后来走遍南北再未尝到。

如今时隔半个多世纪,故乡的山水人物仍时常入梦。老屋恐已倾颓,槐树是否依旧?陈叔、阿旺、那些白鹅黄牛,想必早已化作黄土。但记忆中的故乡永远鲜活——山还是那样青,水还是那样绿,杏花年年盛开,炊烟日日升起。所谓乡愁,大概就是灵魂深处永远亮着的一盏灯,温暖着所有离乡人的漫漫长夜。

原来,乡愁不是愁,是生命最初的印记,是无论走多远都扯不断的根。它长在血脉中,落在星辰里,成为我们辨认来路的永恒坐标

五六十年代的乡愁,是青山绿水间一抹挥之不去的炊烟,是晨昏交替时一声声熟悉的呼唤。我的故乡藏在赣北的褶皱里,四围皆山,一条清浅的河如银带般绕村而过。那里的天地似乎被时光浸染得格外缓慢,每一片树叶的摇动,每一声鸟雀的啁啾,都深深烙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我家的老屋是青砖黑瓦的结构,檐角微微翘起,如同展翅欲飞的燕。屋后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风过时飒飒作响,如无数细语在耳边呢喃。门前一方石砌的院坝,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我曾在那里看祖母晒辣椒,一串串火红挂在竹竿上,像是把夕阳也钉在了人间烟火里。院子东角有株老槐,不知历经多少寒暑,枝叶繁茂如华盖。夏日里,蝉鸣震耳,我们便在树下铺张草席,听祖父讲那些泛黄的故事。

山是厚重的。春日漫山杜鹃如火,秋来层林尽染。我们常结伴上山砍柴,林间小径被踩得发亮,如同大山的脉络。松涛阵阵,偶尔有野兔从草丛中惊起,倏忽不见。半山腰有座土地庙,虽简陋却香火不绝,母亲每次路过总要双手合十,低声祷祝。站在山顶眺望,整个村落尽收眼底——白墙黑瓦错落有致,稻田如棋盘般整齐,那条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大地呼吸时起伏的银线。

水是灵动的。村前的河不宽,却终年清澈见底。鹅卵石间游弋着小鱼,倏忽来去。妇女们在河边浣衣,木槌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家常里短的交谈。夏季里,这条河便是我们的乐园。光着身子跳进水中,溅起的水花惊得岸边白鹅扑翅乱叫。那些鹅是邻居陈叔家养的,通体雪白,昂首阔步,偶尔会追着调皮的孩子啄,但下蛋时却又慷慨得很,常能换来孩子们口袋里的糖块

陈叔是个驼背的老人,脸上皱纹如刀刻,却总带着笑。他家的黄狗阿旺是我最好的玩伴,每见我必摇尾扑来,湿漉漉的鼻子蹭得人手心发痒。清晨,公鸡的啼鸣撕开夜幕,接着整个村子的鸡都跟着叫起来,像是比赛谁更能唤醒太阳。傍晚时分,暮归的老牛迈着沉稳的步子,脖子下的铃铛叮当作响,与屋顶升起的炊烟一道,绘就了最安详的黄昏图景。

母亲总在灶间忙碌,大铁锅里煮着红薯粥,热气氤氲了窗棂。灶台旁堆着干柴,散发出阳光和岁月混合的味道。父亲喜欢在晚饭后坐在门槛上抽旱烟,烟圈缓缓上升,融进星空。那时星星真亮啊,银河清晰可见,像一把碎钻石洒在黑丝绒上。萤火虫在夜空中划出的光痕,与星光交相辉映,让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间。

最难忘的是村西头的杏花林。每年三月,粉白的花朵云蒸霞蔚,风过时落英缤纷,如下了一场香雪。我和玩伴们常在花树下追逐嬉戏,花瓣沾满头发衣裳。杏儿熟时,我们偷偷爬上树去摘,酸得眯起眼睛,却又忍不住再摘一颗。那些酸甜的滋味,后来走遍南北再未尝到。

如今时隔半个多世纪,故乡的山水人物仍时常入梦。老屋恐已倾颓,槐树是否依旧?陈叔、阿旺、那些白鹅黄牛,想必早已化作黄土。但记忆中的故乡永远鲜活——山还是那样青,水还是那样绿,杏花年年盛开,炊烟日日升起。所谓乡愁,大概就是灵魂深处永远亮着的一盏灯,温暖着所有离乡人的漫漫长夜。

原来,乡愁不是愁,是生命最初的印记,是无论走多远都扯不断的根。它长在血脉中,落在星辰里,成为我们辨认来路的永恒坐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美文   乡愁   炊烟   故乡   杏花   松涛   如火   木槌   玩伴   灶间   银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