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汪洋



今天,当你坐在西餐厅里享用香醇细腻的法式鹅肝时,或许不曾想到,这片风味浓郁的珍馐,很可能来自千里之外的中国县城——安徽霍邱。
曾被视为“舌尖奢侈品”的朗德鹅肝,与鱼子酱、松露并称“世界三大珍馐”。在霍邱,鹅肝早已褪去“舶来品”的光环,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寻常美味。这个淮河岸边的县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鹅肥肝生产基地之一。年产鹅肝超过5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产品更远销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外市场。
一个带着法式精致标签的“洋特产”,为何能在中国县城深深扎根?从引种试养到返销国际,“中国制造”的鹅肝如何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详情点击>>
潮声丨一枚法式鹅肝的“进口转外销”之旅

霍邱鹅肝产业的崛起:传统农业迈向高端市场的创新之路
《一枚法式鹅肝的“进口转外销”之旅》以安徽霍邱县的鹅肝产业为案例,生动展现了中国农业的“进口替代”与“出口升级”之路。霍邱县通过引进法国朗德鹅种,依托本土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历经20年发展,形成了从种鹅繁育、养殖、填饲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如今,霍邱年产鹅肝超5000吨,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产品不仅供应国内高端餐饮市场,还出口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年产值达20亿元。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农业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从低端代工到品牌出海的转型升级。
消费趋势之变:高品质与高性价比的“双轨需求”。霍邱鹅肝的成功,精准契合了全球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的脉搏。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消费者既追求高品质体验,又高度重视性价比合理性。霍邱通过本土化生产将鹅肝成本降低,使高端食材从“奢侈品”变为“亲民品”。这种“质价兼顾”的消费心理并非中国独有,其背后是全球经济波动中,消费者对理性支出与品质生活并存的普遍追求。
传统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隐形赛道”与就业带动效应。鹅肝产业的技术突破(如填饲机国产化、玉米填饲工艺优化)印证了传统产业仍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与人工智能、芯片等高科技行业相比,传统产业的升级常被低估,但其就业带动能力更强。霍邱鹅肝产业链涵盖养殖、加工、物流等环节,直接带动就业数千人,说明通过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可释放巨大就业潜力,对“稳就业”具有战略意义。
品牌出海进阶:从“性价比利器”到“文化价值认同”。霍邱鹅肝的出口挑战揭示了品牌国际化的深层逻辑。初期凭借供应链优势实现性价比突破是合理的,但长期依赖低价易陷入“认知陷阱”。霍邱企业通过注册商标、开发冰淇淋鹅肝等创新产品,并计划建设鹅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正是通过文化赋能缩小认知差距的关键一步。成功案例如安克创新(Anker),通过本地化营销和品牌叙事,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的跨越。未来,中国农产品出海需从“产品输出”转向“文化输出”,结合东方饮食哲学(如鹅肝与中餐的融合创新),构建独特性与溢价能力。

海报由AI共同创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