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情,找何康”——为了吴石伯伯的嘱托

吴石之子吴韶成在接受《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的采访,提到1949年吴石赴台前,他在信箱收到一张神秘字条,是“父亲的字迹”,“有事有困难你找何康 ”。1950年6月当他从香港报纸上得知父亲吴石牺牲的消息,立即前往上海,找到华东农林部副部长、原中共上海地下党与吴石的联系人何康了解情况。除了证实父亲已经牺牲外,没有其他任何消息,而在台湾的母亲和弟、妹,也从此下落不明。当时何康还交代韶成参加工作后,如遇组织审查,“也不要多说这些事,这些事到现在为止牵涉的人太多,台湾还有人呢。”从此,吴韶成、吴兰成兄妹一直守口如瓶,在家庭出身一栏填写的是“ 国民党旧军官 ”。韶成1952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分到边疆锻炼,后调到郑州河南冶金局工作;兰成则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内蒙大兴安岭的牙克石林场医院当了儿科医生。他们努力工作,先后入了党。但是在“文革 ”期间,由于出身问题,他们受到了严重冲击,不予恢复党籍。1972年韶成给中央写信申诉,在周总理和叶剑英元帅的亲自过问下,由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罗青长操办,1973年8月30日以密件形式,中共西苑机关分别给韶成、兰成的单位出具公函,证明“吴石同志于1947年即开始为我党工作,后按组织意图赴台湾执行任务,为革命事业做了不少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50年春因我台湾省工委遭敌破坏,吴石受牵连而被捕,该年夏天被蒋匪杀害于台北。当时为了保密起见,未给吴石同志的子女发烈士家属证明书。今后,对吴韶成(兰成)同志应作革命烈士子女看待。 ”

▲给吴石子女颁发的烈士证证明书

这份烈士证明迟到了23年。当年作为党的干部和直接联系人,爸爸让韶成兄妹保守秘密,这是遵循组织的要求。但作为个人,他深感内疚,从此重负压肩。而作为民主人士的爷爷,对吴石遇难,痛不欲生,认为挚友是替他赴难,为此对华东统战部长大发脾气,批评不该把吴石的关系交给台湾地下党,省工委书记蔡孝乾为他小姨子姘头离台,让吴石帮开具出境证,坐实了吴石“通共”罪名而遇害。“文革”爆发前夕的1965年,在侄儿辈的韶成面前,爷爷忆及老友,声泪俱下,但对韶成兄妹的处境爱莫能助。于私,面对挚友之情,对长辈之恩,愧疚像块巨石压在了爷爷和爸爸的心头;于公,还先烈英名,予后代关照,是爸爸这辈共产党人为组织应尽的责任。

一、解除秘密,彰显英名

1973年8月,中共中央直属西苑机关给韶成、兰成单位出具的吴石烈士证明函,是密件;1975年河南省革委会发放了《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直至2006年,在爸爸和达叔(指作者的叔叔何达,编者注)帮助下,中央民政部正式发放了烈士证书。1981年韶成、兰成赴美探望母亲,1994年4月吴石夫妇骨灰回京安放仪式,这一切都是在保密情况下进行。2006年,作为当事人,爸爸决定将这段历史真相披露出来。他邀请了大伯伯何世庸、姑姑何嘉一起回忆,由达叔整理,写下了“从大陆战斗到台湾——缅怀吴石伯伯”一文。在文章开头写道:“在中国大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时期来知道此事的人很少。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境外信息的涌入,坊间有关传闻渐多,报刊上介绍吴石的文章也偶有所见。由于信息不畅,难免有些猜测舛误。岁月倏忽,我也已耄耋之年,作为与吴石有两代深交的当事人,谨述所知,既是对吴伯伯深切的缅怀,也是对两岸坚冰雪化的期盼。 ”

这篇口述成文后,爸爸、达叔让兰成、韶成过目,提出意见,韶成特别建议将父亲的绝笔诗纳入文中,“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成为全文的点睛之笔。尽管有关部门仍以保密为由,有所保留,但爸爸以83岁高龄,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吴石伯伯的事迹不再淹没、不受曲解,还历史真实,这是爸爸重友情、讲道义、显良知的责任。这篇回忆文章发表于《百年潮》2007年第一期,后经达叔增补,收入了《何遂遗踪》,于2008年和2014年分别在香港、内地出版,成为缅怀吴石将军的权威文章。

▲2008年在何遂120周年纪念日出版了《何遂遗踪》,披露了吴石与何遂的友谊及为祖国统一而英勇牺牲的事迹

2003年春,家乡福州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郑立受吴韶成委托,开始撰写吴石传记。“从一片空白开始起步,在此后2200多个日子里,一次次在旧书堆、旧报刊堆里进行大海捞针似的搜寻,一次次与知情者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一次次对着吴石将军留下的遗墨和存数不多的著述发问,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钩沉出浮出水面的历史影像。吴石将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从水乡少年到北伐少年?他是怎样从名校‘状元’到抗日儒将?他是怎样从国民党心脏送出大量秘密核心情报,为解放战争战事的加速结束做出特殊的贡献?他是怎样从大陆战斗到台湾?他就义后是怎样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内部隆重悼念的?”在后记中,郑立特别感谢了“吴石将军的生前好友、国家农业部原部长何康给予指导。”“在采访何康、朱晓峰、蔡学仁、陈振涛等一批老地下党人时,他们当中有的已患上失忆症,刚做过的事一下子就记不清了,但一讲起曾经的岁月,哪怕细小的情节却无一丝模糊,宛如刚刚发生,真是刻骨铭心!他们对已逝战友的回忆往往动情致老泪纵横。他们对党的忠诚及对已逝战友的忠贞,让我经久不能忘怀。 ”

▲2003年春,爸爸与达叔在家中接待《吴石传》作者郑立

我在爸爸遗物中看到达叔整理的郑立访谈记录,这一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还有一封2004年1月10日韶成给爸爸的来信,对郑立“专程去北京找您,得到您的热诚接待,详细介绍过去史料,对此事给予了有力帮助,我们十分感谢!”但得知郑立将下放到基层锻炼,希望爸爸给福州有关方面打个招呼,“以免半途而废 ”。经过八年的努力,《冷月无声——吴石传》终于在 2012年4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成为吴石将军最权威的传记,国家安全部政治部将其纳入“党的隐蔽战线纪实作品丛集 ”。

坚持历史的真实是对先烈的尊重,是爸爸、达叔、韶成、兰成等后代们以及传记作者郑立,始终坚守的原则。2010年应《百年潮》杂志之邀,韶成撰写了“五十年代在台湾殉难的吴石将军——挥泪忆和父亲走过的岁月”,2011年第3期《百年潮》发表时,编辑作了删节,致使出现两处硬伤,特别是关于吴石和日本友人鹿地亘的故事,韶成深感不安,写信给达叔,希望向编辑转达他的意见。针对于国内及港台将吴石称为中共特别党员、“秘使一号 ”、毛泽东赋五言诗赞扬等宣传文章,郑立在2014年7月号的《百年潮》撰文“吴石若干史事考”,作出澄清,以上说法、诗词皆为杜撰。爸爸生前对这类从政治需要违背历史事实的宣传不认同,他说,吴石不是共产党员并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望,反倒更能说明党的感召力。当年共产党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愿望,社会进步的方向,使吴石、爷爷这样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和官吏愿为党工作,以至牺牲生命。2009年电视剧《潜伏》大热,吴石被说成了余则成的原型。谍战剧风行,不少剧情十分离奇,把地下工作商业化、娱乐化编排,何吴两家的后代对这种倾向十分反感。他们赞同郑立的看法:“其实,余则成是虚构的,吴石确是真实的。感谢电视剧《潜伏》、感谢网络,是影视、网络的能量,开始唤回沉睡的英名。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英雄。是英雄引领着时代,创造一个民族的今天和未来。吴石将军属于理解那一段历史的人们。他的精神属于中国人民,属于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 ”

二、尽关怀烈士后代之责

吴石在大陆的一双儿女始终是爸爸和妈妈的牵挂。特别是吴兰成1953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服从分配到牙克石林业局医院工作。兰成给我们的微信回忆道:“当年地图找不到这个地方,牙克石是非常寒冷的地区,冬季气温低达-40 摄氏度,我在牙克石林业医院工作了近26年。七八十年代林业部从基层调一些科技人员到北京部里工作,我们牙克石林区也调了数名,其中包括老伴陈进森。为照顾夫妻关系我也到了北京,离开了原来工作岗位,我必须重新找工作,可是初到北京一切都很生疏,找工作成了难题。希霞姐(我的母亲)了解到我的处境,主动协助我找工作岗位。在她的关心和热情相助下,我得到去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应聘的机会。院方同意录用,条件是不给分配住房。根据我副主任医师的职称被聘为副研究员,虽然离开了临床,因急于找工作我同意应聘。不久,希霞姐又给我提供更合适的岗位,去中日友好医院应聘,可惜信息所不同意,没有办成。虽然这是遗憾的事,但是我在信息所遇到好领导,他们都是敬业、勤奋、公平、正直的人。因工作需要派我去美国最大的医学图书馆——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进修,学习先进的医学信息知识。回国后他们支持我的工作,到退休年龄后又工作多年。尽管我在信息所不从事临床工作,而是一个新的领域,重新学习到新知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工作得很愉快。饮水思源,这一切都要感谢希霞姐的关心和热情无私的帮助。”其实,背后有故事。

“文革 ”后期1976年,妈妈从广州到北京探亲,途径郑州,专门去探望了韶成夫妇,得知兰成的情况。1978年爸爸调回北京,任农林部副部长,在基层选调干部时,特别推荐了陈进森。1979年进森、兰成调京后,在林业部家属楼安排了住房,与我们同属一个大院。我儿子何昭刚上幼儿园,一有病,就请吴兰成阿姨,成了儿子的家庭医生。晚年她随女儿定居美国,2021年不幸因病去世,享年90岁。

1980年5月,吴石将军夫人王碧奎移居美国洛杉矶,与幼子吴健成一起生活。为韶成、兰成赴美探亲,有关部门作了特别安排。1980年10月,爸爸率科教代表团出访美国,特地到中国驻旧金山的领馆,为韶成、兰成打前站。妈妈在爸爸的记事本上特地列出了有关部门的六条意见,涉及了航行订票、护照签证、联络方式,特别提出欢迎吴夫人及健成回国,或探访,或定居,领馆给予签证、经费、机票、交通等协助。妈妈还附加了建议,了解洛杉矶吴伯母处的食宿条件及安全情况。除探亲之外,兰成还想参观医院和收集医学资料,请领馆帮助安排。1981年韶成、兰成兄妹随中国冶金代表团访美,随后与分别了31年的母亲、弟、妹团聚,看到了父亲吴石的狱中自述。讲述了他的一生,并留下对子女的嘱托,写下了他临终前的著名诗句。2006年8月23日,韶成在给达叔的信中写道:“文中(即何康缅怀吴石伯伯文)提及遗书中的两件事:①对军事著作及诗词‘均愿知我诸友好,设若予有不幸,为我辑印之也。’按其著作已印行仅有《兵学辞典》、《孙子兵法简编》、《克罗则维兹兵法研究》,其余《左传兵法》初稿,《新国防论》、《游日纪行》、《新战法》、《抗日回想录》、《历朝武学集解》等十余种均集有资料,据学成回忆,台寓所被抄封后,未留只字片纸,已难辑印。②存在大陆部分均寄存福州市区及螺洲乡里,文革中竟被全部查抄,荡然无存。在台北家中所存书也全部散失。父亲遗嘱:‘亦望将来儿辈善为我整理保存,如能请诸友好协助,为我设小规模图书馆,以作纪念,俾我爱书与好读之美习,传诸后人,则何幸如之。’所嘱均未实现,实感愧疚! ”

韶成于90年代退休,1999年爸爸给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写信,并提供了证明材料,河南省委组织部于12月10日通知爸爸:“省委书记马忠臣同志和我部领导非常重视,及时做出了明确批示”,“已研究同意将吴韶成同志的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由1952年8月更改为1948年8月”,享受离休待遇。韶成的遗憾也由家乡后人弥补,由郑立策划,经十年努力,60多万字的《吴石遗墨》终于在2022年面世,以告慰吴石将军的在天之灵,同时也完成了韶成、兰成和爸爸、达叔的心愿,感谢乡亲父老,为传承先辈们的精神而做出的贡献!

三、义重千秋

每逢清明,我们都去西山脚下的福田公墓祭拜,那里有爷爷何遂、吴石将军、外公缪秋杰并排而立的三个家族墓。建立家族墓是妈妈的主意。1966 年 10 月 1 日瘫痪在床的外公缪秋杰遭抄家红卫兵毒打,绝食而亡,外婆和三姨也先后被迫害致死,都没有留下骨灰。“文革 ”结束后,退赔及变卖外公生前所住四合院的款项,妈妈建议用2万元,选择了福田公墓。1989年12月,放入了外公、外婆、三姨的遗物和已去世亲人们的骨灰。第二年,吴石将军的骨灰安葬事宜提上了日程,妈妈建议就在外公墓旁购地,经有关部门同意,建造了墓室,竖了墓碑,以待吴石将军归来。1991年12月10日上午,爸爸亲自陪同韶成、兰成兄妹去福田验收了完工的墓地,然后一起参加了罗青长、谢筱迺的会见与午餐。罗青长部长说了后来广为人知的那段话:“我们对你们父亲的事一直念念不忘,我是当事人之一。”在周总理、叶帅亲自过问下,落实了政策,他的贡献,牺牲了生命,“我们是不会忘记的。”1994年1月4日,为吴石夫妇骨灰安放事宜,爸爸再次陪同韶成夫妇拜访了罗青长,在吴石将军纪念册上,罗青长题写了“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

▲1991年12月10日,爸爸何康陪同吴韶成、兰成于吴石墓碑旁

▲1994年4月22日吴石、王碧奎骨灰安葬仪式,何康铲下了第一锹土

1994年4月22日,韶成、兰成和分别从台湾、美国回来的妹妹学成、弟弟健成,捧送父亲吴石将军、母亲王碧奎的骨灰来到福田公墓,何家的第二代,大哥何世庸、二嫂韩蕴、妹妹何嘉、弟弟何达全悉出席,吴伯伯、吴伯母是看着他们长大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爸爸代表相关部门主持了骨灰安放仪式,并致悼词:“吴石将军、王碧奎女士是爱国主义者,他们同情共产党领导革命,渴望中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对于国民党贪污腐败深为不满,对于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十分不满。吴石将军曾经表示决不直接参与内战指挥,不为蒋介石出一谋一策,对投降日寇的国民党将领非常蔑视。抗战胜利后,吴石将军反对内战,致力于全国解放和祖国统一的大业,功垂千秋。吴石将军博学多才,廉洁奉公,忠厚待人,爱憎分明,一生两袖清风,在那个时代实在难能可贵,这是我们亲自看到和亲自受到的教育。吴石将军牺牲后,遗书子女要谨守清廉勤俭家风,树立民族正气,爱国思想溢于言表。吴石将军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吴石将军、王碧奎女士骨灰安放仪式,实现了我们多年来的心愿。我们相信,吴石烈士的精神将不断激励我们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安息吧!吴石将军、王碧奎女士!”其间哽咽不已、老泪纵横,在场人员无不欷歔。在骨灰入墓时,爸爸铲了第一锹土,吴何两家的后人依次铲土,献上鲜花,寄托了45年的哀思。在这前一天,爸爸、郁阿姨陪同韶成兄弟、姐妹们出席了相关部门在原孙中山北京寓所举行的内部追悼会和座谈,贾春旺部长亲自主持。在这后一天,何吴两家亲人们齐聚到爸爸家叙旧,吴伯伯夫妇魂归故里,血浓于水的亲情将永续。

▲骨灰安放仪式后何吴两家人的家庭聚会

2008年,是爷爷何遂诞辰120周年。我们决定,由爸爸领衔,达叔主编,何家后代一起编撰了《何遂遗踪》,并决定建立何氏家族墓。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福田公墓,建在吴石、缪秋杰的墓旁。爷爷1968年1月10日去世,骨灰存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三室。取出骨灰,需办手续,找到人大常委会相关机构,爷爷在文革中去世,竟无任何档案留存。爷爷担任了三届人大代表、法案委员会委员,二伯何世平曾任该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他当年的同事还记得有这么一位老人,做出证明,最后由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盛华仁批准,才将爷爷的骨灰取了出来。2007年4月20日,由孙子辈中与爷爷一起生活时间最久的我主持了爷爷、奶奶和二伯、堂兄的骨灰安放仪式,除了94岁的大伯伯何世庸因病在广州住院,30多位何家后代全部参加,85岁的父亲宣读了由达叔撰写的碑文,结尾是“先生性豪侠,广交游,平生知己莫过吴石与缪秋杰。今三人墓室相邻,豈天意乎? ”

2014年清明,韶成夫妇带着女儿吴红从河南到北京,参加西山无名英雄广场揭幕仪式。1950年6月10日在台北遇难的四位烈士——吴石、陈宝仓、聂曦和中共党员朱枫塑像屹立于广场中央,让后人们永远记住这些为了祖国统一大业捐躯的地下工作者们的英名。活动结束后,韶成一家专程看望了父亲和达叔。5月1 日,我与弟弟何巍、发小张北英一起,陪着91岁的老父亲、90岁的郁阿姨,83 岁的达叔去拜谒吴石伯伯。车停在山脚下,我们陪着三位老人爬上西山,爸爸、郁阿姨半路累得不行,坐在路旁歇息喘气,我看着十分心痛。但是他们依然坚持,还要不时与随同的央视摄制组交谈,这是受上海地下党领导张执一的儿子之托,要记录下曾由他父亲联系吴石将军的故事。到了烈士广场,我看到爸爸凝视吴伯伯塑像的眼神,深情专注,泛出泪光,行三鞠躬,爸爸的腰弯得那么深,每一躬都寄托着爷爷对老友的思念,都代表着党组织对烈士的祭奠,都蕴含着爸爸对长辈的感恩。

▲2014年清明,西山无名英雄烈士广场揭幕。吴韶成一家到家中看望何康。左一为韶成女儿吴红

2017年9月下旬,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董事长林军来北京看望爸爸,提出在家乡建吴石将军塑像的想法,爸爸动情地说:“吴伯伯本来可以拥有富足稳定的生活,却为理想和革命事业而牺牲,值得我们永远怀念,能在家乡设立吴伯伯的塑像,让他魂归故里,青史留名,这更是一件大好事,你们的想法我完全赞同!”他嘱咐儿子何巍:“这个事情我们要全力支持,我年纪大了,你们后辈一定要多出力帮忙!”在告别时,爸爸向林军等后辈们深深鞠了一躬,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2019年10月22日,吴石和何遂的塑像在纪念园落成,爸爸专门写了题词。

▲2019年10月22日,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吴石、何遂塑像揭幕,何达与吴红夫妇留影

达叔、敏姑和何家第三代十数人与吴石孙女吴红夫妇、聂曦的亲人参加了揭幕仪式。达叔和我代表何家发言:“今天,何遂与吴石的塑像在老家福州落成揭幕,这承载着他们的友情与追求,为了他们一生挚爱的祖国人民的幸福安宁,国家的繁荣富强,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铭记历史,共同努力,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回京后,我们带着“致敬英雄——吴石将军、何遂将军铜像落成揭幕仪式活动手册 ”,去北京医院向爸爸汇报,爸爸说:“吴伯伯与爷爷是国民党的高官,他们最后都选择了与党同行,很不容易。咱们这个家族也很不容易,全都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奋斗了一辈子,你们要好好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传承下去。”这让我想到爸爸给吴石将军纪念册的题词:“义重千秋 ”,为民族国家,为百姓苍生,他们舍生取义,奋斗了终生!爸爸为了吴伯伯“有事情,找何康 ”的嘱托,他惇信明义,尽心尽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四、最后的嘱托

▲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何遂、吴石诗画长卷“长江万里图”。王春法馆长(左三)观看长卷

▲爸爸何康为吴石纪念册题词

2021年4月,90岁高龄的达叔确诊得了淋巴癌,已是晚期。在入院化疗之前,他将由爷爷作画,吴石题诗四首的《长江万里图》33米长卷交给了我。诗画成于1941年,历经战争与政治运动的磨难,至今已保存了80年。达叔是何家第二代中经历最为坎坷(曾被打为右派,文革中几乎被打死),但意志极为坚强的长辈。从20岁起,他开始记载爷爷的口述历史,用其一生为爷爷、兄长、姐姐执笔,耗尽心血。他主编了《何遂遗踪》,写了以爷爷及何家兄弟为背景的纪实文学《辛亥血》、《碧涛》,最后以89岁高龄,出版了长篇小说《战未决》,跨入了作家的行列。在实现了他最后的心愿之后,遂将二三十年收集的家族资料转交给我,让我继续承接书写家族历史的任务,因为中国现代史里有个“老何家”。吴石与何家两代人的生死之交是重要的一章,《长江万里图》是这一章唯一的历史物证。为避免流失,以致进入拍卖市场,这将是对先人与历史的大不敬!达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它托付给我们,将来与吴石的后人一起捐赠给国家博物馆,以寄托对先辈永久的怀念,彰显与传承他们不朽的精神。这是爸爸、达叔为代表的何家第二代的最后嘱托,这就是“义重千秋 ”!

▲2014年5月1日,在西山无名英雄烈士广场吊唁吴石将军

2021年7月爸爸与达叔相继病逝,结伴而行。我们选择了10月10日上午10时,举行了骨灰安放在家族墓的仪式。这一天是爸爸去世百天,爸妈结婚76周年纪念日,又逢辛亥革命110周年,如此巧合,真是天意。我在致词中提到:32年前,妈妈选择了福田,为缪家建立了家族墓,在生前还为吴石将军选择了墓地,得使缪秋杰、吴石、何遂生死相交的挚友能择邻而居。白居易写道:“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三家人能在此相会。达叔在《何遂遗踪》后记里写道:“我们衷心祈望,本书的出版,能把一位一生爱国,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的已故辛亥老人的拳拳之心留驻于人世间。”三位生于19世纪末的先辈与他们的过世儿孙们长眠于此,但是,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间,他们的精神传之后辈,以至永远!

▲本文作者何迪

【本文作者何迪,系何遂之孙,何康之子】

作者:何迪

统筹:李秀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历史   伯伯   事情   何康   爸爸   将军   骨灰   爷爷   烈士   牙克石   工作   北京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