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自动驾驶圈,小鹏改款G7直接拆掉了激光雷达,比亚迪10万级车型换上纯视觉方案,乘用车市场似乎在集体与激光雷达“切割”。
可就在同一月,上海的禾赛科技先签下美国头部Robotaxi公司超4000万美元的独家订单,紧接着又登陆港股募资41.6亿港元,成了全球激光雷达行业首家“美股+港股”双重上市的企业。
一边是“遇冷”,一边是“热捧”,激光雷达到底是即将被淘汰的“昨日黄花”,还是暗藏潜力的“明日之星”?
2014年的上海嘉定,一间普通出租屋里,孙恺、李一帆、向少卿三个分别来自斯坦福和清华的年轻人,正围着一台自主研发的激光气体遥测仪反复调试。
那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个瞄准工业气体检测市场的“小装置”,会在十年后搅动全球自动驾驶产业的格局。 彼时的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被美国企业Velodyne牢牢掌控。
一台40线激光雷达售价高达8万美元,不仅价格昂贵,产能还严重不足,直接卡住了全球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脖子。
对于刚起步的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来说,激光雷达堪称“奢侈品”,很多团队因买不起核心传感器而停滞不前。
2016年,禾赛科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跨界切入激光雷达赛道。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们就推出了全球首款40线激光雷达Pandar40。
这款产品性能与Velodyne同类产品相当,但价格仅为对手的1/3,一举打破了海外企业的垄断地位,让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终于用上了“买得起”的核心传感器。
这场“突袭”只是开始,2020年,禾赛发布行业首个“真128线”半固态雷达AT128,凭借更高的分辨率和稳定性,迅速成为理想、小米等12家车企的标配。
到了2024年底,他们更是扔出“重磅炸弹”,ATX激光雷达价格直接降至200美元,把曾经的“豪车专属”变成了普通消费者也能接触到的配置。
据禾赛科技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当年全年营收突破20.77亿元,激光雷达交付量达501889台,同比增长126%,连续4年实现翻倍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禾赛成为全球首家且唯一实现全年Non-GAAP盈利的上市激光雷达企业,全年Non-GAAP净利润达1400万元,经营现金流和净现金流双双转正。
从出租屋到全球第一,禾赛用了不到十年。市场研究机构Yole Group发布的《车载激光雷达2024》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厂商拿下全球84%的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份额,其中禾赛以37%的份额位居第一,远超其他竞争对手。
“以前激光雷达卖几十万一台,我们都觉得是遥不可及的技术。现在两千多块就能买到,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一位新能源车企工程师的感慨,道出了激光雷达行业的巨变。
而这场价格革命的主导者,正是以禾赛为代表的中国企业。 能把激光雷达做到“白菜价”,首先得益于禾赛的本土化供应链布局。
据了解,禾赛80%的供应商都集中在长三角300公里范围内,从芯片到镜片,从算法到组装,形成了一条高效协同的产业链。
这种近距离供应链不仅让零部件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响应速度也比海外同行快3倍,比如某核心部件的迭代周期,海外企业需要6个月,禾赛只需2个月就能完成。
更关键的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突破。在禾赛耗资10亿元打造的全球首个激光雷达“智造中心”里,藏着行业领先的生产秘密,100%自动化产线让每台雷达的下线时间缩短至40秒,年产能最高可冲刺200万台;
第四代自研芯片的应用,直接让雷达成本暴跌50%,而利润率却实现逆势增长。 “如果技术不领先3年,我们宁可不做。”这是禾赛联合创始人兼CEO李一帆常说的一句话。
这种对技术的偏执,让禾赛的研发团队占比始终保持在60%以上,年均研发投入超10亿元,在芯片、算法等核心领域积累的专利数已超1700项。
正是这些技术储备,支撑着禾赛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保持性能优势。 在智造中心的200米测试道上,各种极端环境模拟设备随时运转,沙尘暴、暴雨、强光等场景轮番上阵,确保每台雷达在恶劣条件下都能稳定工作。
2024年12月,禾赛ATX激光雷达正式量产,这款定价200美元的产品,让哪吒V、零跑T03等10万元级车型也能搭载激光雷达,真正实现了“智驾平权”。
价格的下降直接带动了市场的爆发。2024年第四季度,禾赛单季度交付量达222054台,同比增长153.1%,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交付量。
其中12月单月出货量突破10万台,创下全球激光雷达企业单月交付量的新纪录。
尽管乘用车市场出现了“去激光雷达”的声音,但在Robotaxi领域,禾赛却迎来了订单爆发。2025年9月,禾赛与美国头部Robotaxi公司签订超4000万美元的独家订单,加上此前已合作的Zoox、Aurora、百度Apollo等企业,全球前十大Robotaxi公司中已有八家成为其客户。
这种分化背后,是两条自动驾驶路线的核心差异。乘用车企业做的是“辅助驾驶”,要求人类司机时刻监督,即使系统出问题,责任也有回旋余地,因此更在意成本控制。
而Robotaxi是完全由智驾系统控制的L4级产品,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全在运营方,安全成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Waymo的第五代自动驾驶系统就很能说明问题,这套系统搭载了5颗激光雷达、8个高分辨率摄像头和4D毫米波雷达阵列,激光雷达点云密度每秒达1500万点,即使在夜间、雨雾天也能实现厘米级精度的环境重建。
这种看似“过度工程化”的设计,正是为了满足L4级系统“零容错”的安全要求。 监管政策的导向更强化了激光雷达的必要性。
2025年美国NHTSA发布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评估指南》,明确将“感知系统冗余性”列为核心评估指标,要求单个关键传感器失效后,系统仍能维持安全运行。
欧盟同年3月发布的《汽车产业重振计划》也要求,L4级车辆必须通过暴雨、大雾等极端天气测试。虽然法规没明说必须用激光雷达,但它的测距精度和环境适应性是目前的最优解。
对Robotaxi企业来说,激光雷达早已不是“可选配件”,而是“准入门票”。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不仅拿不到路权,保险公司也不愿承保,最终会陷入“无法上路→难以规模化→成本降不下来”的死循环。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激光雷达价格大幅下降,Robotaxi企业依然坚定选择多传感器融合路线的原因。 禾赛在L4级市场的优势尤为明显,2023年其在自动驾驶出租车激光雷达市场的份额高达73%,几乎垄断了高端市场。
正在测试的“天狼星”激光雷达更是将分辨率做到了0.01°,测距达1公里,一旦量产,可能会彻底改变L4级自动驾驶的竞争格局。
从嘉定出租屋的气体遥测仪,到全球激光雷达的领军者,禾赛用十年证明了硬科技突围的可能。正如李一帆所说:“我们不是在造雷达,而是在给未来铺路。”
编辑/:W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