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月
编辑|七月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发两条新规,直接抬高了稀土出口管制的门槛。
而就在不久之后,美国财长贝森特回应,如果中国推迟新规,那美国可延长90天关税休战,否则将动用所有贸易工具反制。
而根据外媒的报道,美国手中真正的“核弹”是金融战——把中国踢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
那中美谈崩之后,美国真的敢这么做吗?
说起美国的金融武器库,SWIFT系统无疑是那枚威力最大的“核弹”。
这个总部设在比利时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表面中立,实则其服务器与董事会长期由欧美主导。
它一旦被触发,威力是毁灭性的。
回想2022年3月,美国一声令下,七家俄罗斯主要银行被从这个全球跨境支付通讯平台中剔除。后果立竿见影:俄罗斯的货币卢布汇率瞬间崩盘,整个银行系统濒临瘫痪。
伴随而来的,是约325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被美国和欧盟联手冻结。
这套体系的力量,根植于美元无可匹敌的霸权地位。
每年,光是“铸币税”就能为美国带来源源不断的500至1500亿美元收入。
全世界都得把辛辛苦苦赚来的外汇储备,投入到美国国债中,等于变相为美国的财政提供了海量资金。
因此,捍卫这套体系,就是捍卫美国的核心利益。
然而,当这枚金融核弹瞄准的是中国时,情况就变得异常复杂了。
中国不是当年的伊朗,也不是2022年的俄罗斯。截至今年,中国的GDP已达19.47万亿美元,稳坐全球第二。
更关键的是,中国是全球的工厂,制造业产值占了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是超过160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总量甚至已经超过了G7国家的总和。
将这样一个深度嵌入全球经济循环的庞然大物踢出SWIFT,就像是试图通过切断主动脉来治疗感冒,其后果没人能承担。
这也正是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中所称,此举是美国“最终手段”的原因——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引发了强烈的“反噬效应”。
全世界都看到了美元武器化的风险,一股“去美元化”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
若对中国动用此等武器,只会让这股浪潮变成滔天巨浪,从根本上动摇美元体系的基石。
这才是美国迟迟不敢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
面对美国的金融大棒,中国的反制手段则显得更为精妙。
这种非对称的威慑,建立在中国对全球产业链中某些关键环节的绝对掌控之上。
牌桌上,中国的筹码远不止稀土这张老牌。
今年10月9日的新规,除了设定了稀土含量大于0.1%的审批门槛,还将锂电池、金刚石和超硬材料一并纳入了管制清单。
这几张牌的分量,一点不比稀土轻。
中国掌握着全球超过95%的超硬材料产能,以及超过90%的储能锂电池生产能力。
这些材料的不可或缺性,在尖端科技和国防工业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架F35战斗机,就需要消耗掉整整417公斤的稀土材料。
而全球用于制造耐高温磁体的两种关键稀土元素——铽和镝,超过九成的产量都来自中国。
同样,美国的AI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高科技产业,也隐藏着对中国关键材料的依赖。
对手的脆弱性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本土唯一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辛辛苦苦开采出的原矿石,最终还是得乖乖运到中国来完成精炼提纯。
华盛顿智库CSIS曾做出悲观预测:美国若想重建一套独立自主的稀土体系,至少需要8到10年的时间,以及上百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投入。
中美之间这种“武器化”的经济对抗,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地缘政治的棋局。
那些曾经习惯于“搭便车”的第三方国家,如今被迫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不得不开始进行主动的“战略避险”。
这一过程,催生了新的联盟、新的通道,也加剧了旧有的分歧。
最焦虑的,莫过于新加坡这样的“中间人”。
新加坡总统尚达曼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公开建议,中国不应寻求“完全自给自足”。
其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也曾表示,在关税问题上不应“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这些表态,反映了其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全球贸易枢纽的城邦国家的深层忧虑。
有文章尖锐地批评,新加坡的这些表态,巧妙地回避了这场贸易战与技术封锁究竟是由谁发起的。
地缘经济版图,甚至在发生物理性的重构。
今年9月22日,一艘名为“伊斯坦布尔桥”号的中国货轮,首次成功穿越北极东北航道,驶向欧洲。
这条新航线,能将传统航程缩短超过20天,更关键的是,它完美绕开了马六甲海峡。
新加坡的经济命脉,很大程度上维系于其作为马六甲海峡转口港的地位,而中国超过七成的航运需要经过这片水域。
北极航道的崛起,并非心血来潮。
俄罗斯早已将其开发列为国家级战略,其新一代的“领袖”级核动力破冰船,足以破碎4米厚的坚冰。
而这条航道90%的路线都贴近俄罗斯海岸线,由中俄合作提供安全保障。
一个避开传统战略要冲的全新经济动脉,正在形成。
在东南亚内部,各国的选择也出现了分化。
与新加坡的忧心忡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明确表示,他不认同所谓的反华情绪,并积极推动与中国的铁路合作项目。
印度尼西亚总统更是将雅万高铁视为与中国合作的典范。
现实的经济利益,正在压倒地缘政治的站队压力。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或许并非谁能彻底击垮谁,而是全球范围内各种形态的“经济免疫系统”正在加速成型。
这既是中国的主动战略,也成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被动选择。
一个更多元、但也可能更割裂的全球经济新秩序,正在地平线上浮现。
作为应对金融打击的“抗体”,中国建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正在快速发育。
如今,它已连接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42家直接参与者。
在全球跨境支付的占比中,人民币已从俄乌冲突前的1.9%,悄然增长至今年的7月时的6%。
不止是中国,俄罗斯的SPFS、欧盟的INSTEX等替代性支付体系的出现,也证明了这是一种全球性的觉醒。
实体经济的循环,也在主动绕开“病原体”。
沙特阿美这样的能源巨头,已经开始接受人民币来支付石油款项。
短短三个月内,人民币在沙特石油交易中的结算占比,就从19%飙升至34%。
而在今年10月9日之后,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巴西的淡水河谷等矿业巨头,也开始尝试使用人民币来结算铁矿石。
大宗商品交易的“去美元化”,正从一个概念,一步步走向现实。
甚至,连曾经极限施压的发起者,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
特朗普就在今年10月19日的一次专访中罕见“松口”,他坦承“100%关税不可长期持续”,并表达了与中国和睦相处的意愿。
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已经开始在曼谷、雅加达等境外城市被接受使用。
这些新生的网络,正是这场免疫系统竞赛中的一个个具体细胞。
中美之间的这场经济较量,可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赢家。但它却像一剂效力强劲的“疫苗”,意外地催化了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它不仅暴露了旧有体系的脆弱性,更激发了世界各国构建自身经济韧性的强大动力。
未来的竞争焦点,将从“谁的武器更具威力”,转向“谁的免疫系统更加健全、更具抗风险能力”。CIPS能否真正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全球选项?北极航线能否实现常态化商业运营?这些构建新系统的努力,其意义远比任何一次关税调整或实体清单制裁都更为深远。
参考信息:
观察者网:《当黄金破千元、比特币动荡:专家激辩国际货币体系新走向》2025-10-19
央广网:《美元霸权的“黄昏”VS人民币国际化的“弄潮”》2025-07-25
喜欢本期节目,请您点击“关注”,不错过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