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评 | ​每孩每年3600元,这次能打动年轻人吗?

从计划生育奖励费到育儿补贴,从家庭负担到国家战略,其中的重大变化展现了与时俱进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是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的具体体现。


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宣告中国进入国家直接补贴育儿的新时代。根据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相关报道:重磅 | 每年3600元!育儿补贴政策来了!



近年来,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以不同形式探索育儿补贴。如今,国家育儿补贴标准出台,既吸收了地方实践中的共性经验,又化解了区域政策碎片化难题,标志着首次在国家层面建立普惠性育儿补贴机制,也意味着我国生育支持体系迈向愈发完善的新阶段。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广泛关注,“什么时候落实?”“怎么申领?”……不少网友已经兴奋地计算自己能拿到多少补贴。国家发放育儿补贴,再次释放出鲜明信号:用真金白银地支持生育、实打实为育龄群体“减负”。其展现出惠民利民的诚意,自然反响热烈。



育儿补贴政策的核心突破,在于普惠性制度设计


此次方案明确规定了“无论一孩、二孩、三孩,均可申领育儿补贴”的普惠性原则,打破了之前部分地区仅针对二孩及以上发放补贴的限制。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指出,标准统一的设计实现了三孩生育政策下家庭支持的全面覆盖,体现了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政策操作层面呈现出三大创新点。其一,实施机制上建立了“中央定标准、地方可加码”的分级体系。中央财政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地方根据财力适当提标。这类似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国补+地补”模式,比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就对三孩家庭发放10万元补贴。

其二,政策设计了灵活的时间衔接机制。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的、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这意味着2023年12月出生的孩子可领取24个月共计7200元。

其三,补贴发放渠道便捷高效。主要通过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请,也可线下办理,资金直达申领人或婴幼儿的银行卡、社保卡或“一卡通”账户。政策还特别规定,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且在低保对象认定时不纳入家庭收入核算。


我国生育政策的转向,蕴含着国家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控制人口快速增长,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当时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补贴是“节育奖励”而非“生育支持”。从节育奖励到育儿补贴,从计划生育到生育支持,政策变迁背后是国家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型,标志着国家将生育支持上升到人口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

政策逻辑的根本转变始于人口结构的转折点,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4版》,测算得到的中国2023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00。总和生育率指平均每对夫妻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能达到更替水平。

同时,老龄化不断加剧,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这就意味着,劳动人口数量进一步减少。

育儿补贴政策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结构”的战略调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姜全保教授认为,将一孩纳入补贴范围抓住了缓解年轻夫妇生育顾虑的关键点。


造成当代年轻人生育困境的三座“大山”


经济压力构成生育决策的现实阻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假设各个年龄段的消费支出是相同的,这意味着,多养一个孩子,平均一年要多支出28227元。

对不少普通家庭而言,奶粉、早教、医疗等刚性支出都是看得见的负担。以“每孩每年3600元”的基础标准,直接为家庭注入现金流,有助于缓解许多育儿家庭的经济压力。对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其减负效果会来得尤为真切。

除直接养育成本外,住房支出构成最大压力点。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为16711元/平方米,百城二手住宅均价为14071元/平方米。如果放到一线城市,那一套普通住房就需耗费普通家庭半生积蓄。而多子女家庭改善住房的需求更为迫切,却面临更高门槛。

另外,对女性来说,职场困境也是压在肩头的一座“大山”。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 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62.5%的职场女性在求职时被问及婚育情况,83.1%的女性遭遇性别带来的不便。65.8%的女性认为职场性别不平等来源于生育负担。

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专项行动,依法查处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保障劳动者就业权益。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政策协同是关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茅倬彦教授指出:育儿补贴不是“万能钥匙”,应与产假、托育、教育、住房等政策形成联动,避免“单点突破”效果有限。

在7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同样引发广泛关注。这与新发布的育儿补贴政策形成有效衔接,从生育到托育一体推进,国家正在打出“组合拳”。

部分城市对二孩、三孩家庭提供购房支持,如青岛市对符合条件的二孩家庭购置新建商品房的,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购房补贴;三孩家庭则补贴提升至10万元;武汉市对符合国家生育政策已生育二孩、三孩的本市户籍家庭,分别一次性给予6万元、12万元的购房补贴。

医疗保障也在扩展覆盖范围。目前,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报销。在北京,已有5.38万参保人员享受到辅助生殖报销待遇,减轻群众费用负担约4.06亿元。宁夏自去年9月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报销以来,已帮助900多名女性成功受孕。此举进一步彰显了医保制度的互助共济性。

职场环境改革同样重要。《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工资、福利待遇,限制晋职晋级,或者解除劳动合同。违反相关规定,实施就业性别歧视的,由人社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这些措施旨在打破“生育即失业”的职场困境。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决定》中还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正构建生育支持“四梁八柱”:现金补贴、托育服务、医疗保障、住房优惠、职场保护等多维发力。国家育儿补贴制度也为今后整合各种补贴形式、逐步提高补贴水平预留了充足的政策空间。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也期待着未来能够建立覆盖儿童成长全周期的综合性育儿补贴制度,使其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当年轻父母收到第一笔育儿补贴时,他们托举的不仅是自己的孩子,还是一个家庭,更是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人口基石与未来。

新闻有味道

《新闻有味道》是一档广播新闻评论栏目,每周一至周五7:40在天津新闻广播(调频97.2,中波909)《909早新闻》节目中播出。栏目关注热门话题、热点事件,坚持以专业的态度、独立的视角追根溯源、抽丝剥茧!做到多维思考、观点独到、犀利输出!欢迎您和我们一起品鉴新闻的味道!


撰稿 | 泽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1

标签:育儿   年轻人   政策   人口   家庭   国家   女性   住房   中国   多维   制度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