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从李大钊的诗句里,触摸百年前的热血与担当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当春风拂过山河,你是否听见历史的回响?在那些泛黄的诗稿里,藏着百年前青年的呐喊,也藏着民族觉醒的密码。而李大钊的《丙辰春,再至江户》正是这样一首诗——它以寥寥数句,将“壮别天涯”的决绝与“高筑神州”的豪情刻入时代的骨骼,成为五四精神最炽热的注脚。

从东瀛到故土的热血归途

1916年春,李大钊留学日本,写下这首七绝:“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此时的中华大地正深陷内忧外患,袁世凯称帝、列强割据,民族危亡如黑云压城。李大钊虽身居异国,却将“离恨”化作革命的星火,以诗句为剑,直指腐朽的旧世界。

“壮别天涯”四字,道尽青年志士的决绝。他割舍个人愁绪,将家国之恨化作东流之水,字里行间不见哀婉,唯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后两句更显凌云之志——“痛饮黄龙府”借岳飞抗金的典故,誓言推翻专制;“高筑风雨楼”则暗喻建设新中国的理想,如一座永不倾塌的精神丰碑。

从笔尖到战场的觉醒之路

这首诗不仅是李大钊个人的心声,更是五四青年的集体宣言。1916年,他毅然中断学业回国,投身《新青年》的创办,以笔为旗,呼唤民主与科学。三年后的五四运动爆发,他成为学生运动的灵魂人物,将诗句中的“风雨楼”化为现实中的抗争:组织游行、撰写檄文,甚至为保护学生直面军警的刺刀。

诗中“风雨楼”的意象,恰似那个时代的缩影。李大钊深知,青年的担当不仅是振臂高呼,更是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的脊梁。1927年,他在绞刑架上慨然赴死,年仅38岁。就义前,他留下最后一句诗:“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与《丙辰春》中的豪情一脉相承,成为五四精神最悲壮的续章。

青春的火种永不熄灭

百年后的今天,重读这首诗,依然能触摸到那份滚烫的赤子心。当我们在“云端筑梦竞长歌”,或“穿林越岭伸宏臂”时,何尝不是对先辈理想的回应?五四精神从未远去,它藏在每个青年“撷取韶华研作墨”的坚守里,藏在“数载植梧栖凤处”的耕耘中。

李大钊曾写道:“青春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 在这个属于青年的节日,让我们以诗为证:只要心中有山河,眼中有星光,脚下的路便永远通向“神州风雨楼”的方向。

诗语长存,薪火不灭。愿你我皆是那追光者,以青春之名,续写下一个百年华章。

#五四青年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青年节   诗句   热血   青年   东流   风雨   精神   神州   民族   天涯   青春   山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