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骑电动车逆行闯红灯撞车:孩子没安全意识,父母太失责!

文 | 伟伟心理说

最近刷到条新闻,真是让人捏把汗,又气不打一处来——10月1日,湖北襄阳,一个13岁的小姑娘骑着电动车,在路口直接逆行闯红灯,眼看要到对面,速度还越来越快,结果“砰”一下撞上了正常通行的出租车。万幸的是,她没戴头盔,但因为是仰面摔在地上,额头擦破点皮,胳膊肘蹭破了,不算重伤。

看到新闻里那句“万幸未佩戴安全头盔的她未被撞到头部”,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哪是万幸?这分明是差一点就酿成大祸!13岁的孩子,本该是在父母羽翼下撒娇、在学校里读书的年纪,却已经敢骑着电动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背后藏着的,是多少家长没尽到的责任和没教会的规则?

别让侥幸心理害了娃

先不说13岁的孩子能不能骑电动车(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12岁以下不能在道路上骑自行车,16岁以下不能骑电动自行车,这个小姑娘明显不符合年龄),就说她敢逆行闯红灯的行为,本质上是“规则意识”的缺失。

但很多家长可能会说:“孩子还小嘛,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知道危险了。” 可你有没有想过,“等长大”这三个字,藏着多少侥幸心理?

朋友家小区的一个男孩,小时候总爱追着小区里的狗跑,家长说“别跑,会被咬”,他不听;后来学骑自行车,总喜欢在小区里“飙车”,家长说“慢点,会撞人”,他也不听。直到有一次,他骑着自行车冲得太快,没注意到拐角处的老太太,把人撞倒了,自己膝盖磕得血肉模糊,老太太也摔断了腿。那时候他才8岁,哭着说“我错了”,可家长赔了老人十几万,这时候,家长除了后悔,还是后悔!这事一时间成了众多家长的反面教材。

孩子的“懂事”,从来不是“等长大”等出来的,而是家长一次次“教出来”的。规则意识更是如此——3岁教他“红灯停绿灯行”,5岁教他“不玩插座”,7岁教他“过马路牵大人手”,10岁教他“不闯马路”,这些都是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你今天纵容他“小不懂事”,明天他可能就会在马路上“大无畏”,到时候,“长大”根本来不及。

“在小区里骑没事”?安全从来不是“差不多就行”

新闻里的女孩“逆行闯红灯”,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在路口嘛,平时小区里骑得好好的,外面人少就敢造次?” 这其实是很多家长的另一个误区——把“安全”和“环境”划等号,觉得“在人少的地方就没事”。

可你知道吗?13岁的孩子身高、反应速度、对危险的预判能力,其实和成年人有很大差距。就算在小区里,也可能有突然窜出来的宠物、突然倒车的汽车、或者脚下一滑的石子。太多家长觉得“孩子在小区骑电动车很安全”,结果孩子可能因为速度快、没控制方向,撞在花坛上、停着的车身上,轻则擦破皮,重则摔断胳膊腿。

更别说电动自行车本身就有一定的危险性——它比自行车快,一旦发生碰撞,冲击力更大;而且很多孩子骑电动车时根本不戴头盔,一旦摔倒,头部是最脆弱的地方。之前看到过一个案例:一个12岁的男孩骑电动车,没戴头盔,被一辆拐弯的汽车撞倒,直接颅内出血,抢救了好几天才脱离危险。

安全这事儿,从来没有“差不多就行”。在小区里骑、在人少的地方骑、“看着点”骑,这些“差不多”的想法,都是拿孩子的生命在冒险。

规则意识不是“讲道理”,是“沉浸式体验”

很多家长教孩子规则时,总喜欢说:“你要遵守规则,不然会出事!” 可孩子听了,可能只是觉得“这是爸妈的唠叨”,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要遵守。

真正有效的规则教育,不是“说教”,而是“体验”。我是怎么教我家娃的?

1. 让她当“小老师”,观察我们怎么做

过马路,我会故意放慢脚步,等绿灯,左右看,走斑马线,还会跟孩子说:“你看,妈妈在等绿灯,因为红灯亮的时候,汽车会开过来,我们如果过去,就会被撞到。” 有一次,我故意在没车的时候闯红灯,孩子立刻拉住我:“妈妈,红灯!” 我顺势问她:“那妈妈刚才做错了对不对?我们以后要怎么过?” 她会很有成就感地告诉我:“要等绿灯亮了,左右看,确认没车再走!” 让孩子当“监督者”,她会更有参与感,也会更记得规则。

2. 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她感受规则的意义

比如玩“交通信号灯”的角色扮演游戏:我当汽车司机,tan当行人,用积木搭个“马路”,我说“红灯”,她就停下;我说“绿灯”,她就走斑马线。玩几次之后,她会主动问:“妈妈,现在是红灯,我要等多久?” 还会模仿汽车司机的样子,提醒我:“妈妈,红灯了,你要停车哦!” 孩子天生喜欢游戏,把规则融入游戏,她会觉得“遵守规则很好玩”,而不是“爸妈又在管我”。

3. 允许“小后果”,让她自己吸取教训

我家娃之前有段时间喜欢在楼道里跑,有一次差点撞到邻居家的阿姨。我没有骂她,而是带他到楼道口,让她站在那里,看着楼下经过的人,问她:“你刚才跑那么快,如果撞到人,会怎么样?” 她说:“阿姨会疼,我也会被骂。” 然后我告诉他:“所以在楼道里要慢慢走,这不是不让你跑,是为了保护你,也保护别人。” 后来她再在楼道跑,会自己放慢脚步。孩子需要知道,规则不是“爸妈不让做”,而是“做了会有不好的结果”,这种“自然后果”比说教更有效。

父母的“以身作则”,是最好的规则课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她说她儿子现在过马路,总是拉着她的手问:“妈妈,你看,现在是红灯,我们要等吗?” 朋友说:“因为我每次带他出门,自己过马路都会等绿灯,还会左右看,他早就看习惯了。”

这就是“身教”的力量。如果家长自己过马路不看红绿灯、逆行、开车玩手机,孩子怎么可能会觉得“规则很重要”?

我见过一个爸爸,自己开车时总闯黄灯,孩子坐在旁边,有一次过马路,他直接拉着孩子闯红灯,孩子说:“爸爸,老师说红灯要停。” 爸爸不耐烦地说:“你看,现在没车,快点过去!” 这样的“示范”,孩子只会觉得“规则是可以灵活的”,甚至会觉得“爸妈说的话不算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行为,就是孩子最直观的“规则课”。你遵守交通规则,孩子就会觉得“这是应该的”;你教孩子戴头盔,自己骑电动车却不戴,孩子也会觉得“头盔不重要”。

别让“等长大”,成为孩子安全的“借口”

襄阳那个13岁的女孩,幸运的是没出大事。但如果那天出租车司机反应慢一点?如果那天路上车多一点?

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可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等”出来的。规则意识、安全习惯,这些关乎生死的能力,必须从小抓起。

不是要让孩子成为“乖宝宝”,而是要让他明白:规则不是束缚,是保护自己的铠甲;安全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最后想对所有家长说:别等“出事了”才后悔,别把“孩子小”当借口。现在多花3分钟教他看红绿灯,多花5分钟陪他玩安全游戏,多花一点时间以身作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或许就能在未来,为孩子挡住无数的危险。

毕竟,对孩子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父母把“安全”和“规则”,变成他一生的“护身符”。

关注@伟伟心理说,育儿不焦虑,家庭更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育儿   电动车   安全意识   父母   孩子   女孩   规则   家长   红灯   头盔   绿灯   妈妈   襄阳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