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禹
在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的机房内,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高速运转着,海量数据在这里汇集、储存、运算,最终化为传播收视表上一串串指标数字。
这里便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的“大脑”,由数据构筑的透明金字塔正矗立在广电视听行业的核心地带。自2019年12月17日以“中国视听大数据”(下称CVB)之名面向社会发布公众版报告以来,这个系统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广电视听行业的传播生态。
在闭幕不久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CVB积极活跃于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的核心舞台,在多个论坛、沙龙发布最新相关数据,从精品报告发布到赋能人才培育,从剧集传播洞察到纪录片趋势研判,这场关于精品创作与数据的碰撞,勾勒出国家级大数据平台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脉络,用数据之光照亮行业发展之路。
(一)
中国视听大数据是由中宣部指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署建设,国家统计局唯一批准的、以大数据方式进行统计调查的传播效果评价系统和领先科技平台。
目前,节目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已实现全国超过5亿用户收视数据的汇聚,具备超规模的海量数据源,实时处理精准到户,改变以往抽样调查的统计方式,实现多维度、全方位收视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
严格来讲,CVB的出现,让本已浑浊的收视江湖走出抽象的报表,开始以清晰、雄辩的姿态,向整个广电视听行业言说,也让冰冷的数据从行业的测量者,悄然转变为行业的共创者。
曾几何时,收视数据只是一面悬于身后的镜子,映照出已然发生的观看行为,它是过去的、陈述性的。
而当CVB在沙龙与论坛间连续进行主题发布时,我们目睹了数据的“破屏”时刻,它不再满足于映照,而是擎起一盏灯,要为前路照明。
10月27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冯景锋出席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报告发布活动,并正式发布《广播电视大屏收视报告(2025)》。《报告》指出,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今年以来,视听内容供给与传播效果实现双增长,精品创作迈出坚实步伐。可以说,该报告进一步提振了全行业发展与变革信心,得以广泛传播。

《报告》通过重要节点、节假日、重要活动等不同维度以及电视剧、文艺节目、纪录片、微短剧等不同载体的收视表现,全面阐述了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深入实施精品创作工程,在多项政策“组合拳”激励下,着力提升内容质量,优化收视体验之后取得的最新成果,为实现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优环境注入鲜明注脚。
比如,在收视规模上,CVB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卫视频道节目收视总规模7824亿人次,同比上涨9.9%。其中,电视剧收视规模最大,新闻资讯节目、少儿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紧随其后,充分体现了广电视听仍然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犹如一面数字之镜,看到的不仅是观众的选择,更是时代情绪的流转,是社会心理的变迁,大数据从此不再是冰冷的数字排列,而成为解读当代中国文化生活的重要密码。
由此,CVB通过真实、客观、全面的收视数据,构建起贯通大小屏的融合传播评价体系,为节目创作提供精准反馈,助力内容优化与质量提升。尤其是数据覆盖广泛,不仅包含传统电视用户,还融合了网络视听平台的多屏观看行为,实现了全渠道收视图谱构建,从而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二)
在大会期间,CVB先后发布了众多权威数据,并从受众画像、观看黏性到传播影响力等多维度分析,推动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向科学化、精细化发展,获得业界广泛认可。
在“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沙龙中,CVB在《融合传播评价体系下的创作思考》里发布的数据直指创作核心,并褪去了其滞后性的外壳,化身为一部关于观众情感律动的“预读本”,为创作者标识出内容与受众之间那些隐秘的、高效的连接路径,将核心指标转化为内容优化的精准指南。

尤为难得的是,这些数据不再仅仅回答“多少人看了”,而是深入探寻“为何停留”与“为何共鸣”,观众的注意力如何流动,情感的高峰与低谷如何分布,社会共鸣点何在。此时此刻,数据已从结果变为基因,提前注入创作的胚胎,为艺术表达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社会连接点。
在“影视人才培育与精品共创”现场,CVB所探讨的是如何将数据的“察”转化为人才的“智”,它不再仅仅是评判作品的标尺,更是滋养创作者的土壤。

显然,CVB将数据价值延伸至人才培育领域,并在这里扮演着“才华催化剂”的角色,它帮助识别那些与时代脉搏同频的叙事灵感,也将一种用户意识与传播思维,系统地植入未来创作者的头脑,为行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动能。
从更为宽广的视角来看,这是人才培养范式的一次静默迁移,从纯粹的经验传承,迈向经验与科学洞察的融合共生,而“志于精、察于数、育于人”九个字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创作哲学,勾勒出一种基于深刻洞察的精准创作。
(三)
数据的力量不止于创作赋能,更在于趋势引领。
在大会期间CVB发布的2025年北京出品电视剧数据中,将数据与地域文化基因相结合,用客观量化的分析为地域精品创作精准画像,通过数据测量着京派文化在当代审美中的回响。

那些北京的故事,那些在京味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情节,在数据的透视下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美学,记录着地域创作力量的国家级影响,撰写着一部关于一方水土与一方故事的动态样本。
显然,这份报告已超越区域市场报告应有的价值,而是一份深刻的文化地理学样本。
而在纪录片论坛上发布的《传播趋势观察》,数据的角色再度升华,进一步拓展了数据的视野,从虚构到非虚构,从戏剧到纪实,成为时代的“档案管理员”。纪录片作为最贴近时代脉搏与现实肌理的体裁,其传播轨迹被数据精准捕获,而CVB则以此构建一个覆盖全视听形态的评价生态系统。

这些数据一方面通过全媒体数据洞察,为纪实作品的传播创新提供科学参照;另一方面,则成为观测社会集体情感、知识渴求与价值认同的晴雨表,它记录的不是一时的收视高低,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朝向与人文深度。
从单一收视数据统计到全链条创作赋能,从传统大屏分析到全媒体生态研判,从数据到艺术,CVB以透视镜的角色,深度嵌入到广电视听行业的发展肌理,并始终围绕着如何让好的故事找到观众,让时代的呼声获得艺术的回响。
作为全行业发展的“对话者”与“共建者”,CVB所带来的并非工具理性的冰冷统治,恰恰相反,它旨在通过更科学的“察”,促成更极致的“美”,培育更卓越的“人”。
这是一场始于数据、归于人文的变革,当最感性的艺术创作与最理性的数据洞察水乳交融,一份份植根于亿万户家庭的真实数据,正转化为精品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才成长的养分土壤、行业升级的核心动能,书写着技术与人文共生、数据与精品齐飞的行业新篇。
当数据开始言说,CVB讲述的不仅是收视故事,更是一个行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进化历程。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