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从小就不存在这1个特征,很明显!

作者 | 天雅



没生孩子之前,我以为育儿焦虑一般出现在孩子上学之后;


生完孩子我才发现,从孩子出生那一刻焦虑就已经存在了。


而且很多时候,它不是缘于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或状况,


而是缘于一种人为施加在一个正常孩子身上严苛的KPI考核。


即:将孩子的成长分解成一个个量化的指标,要求孩子在每一项指标上做到更好,甚至做到完美。


它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焦虑,同时也是一种不合常理的育儿方式。





分享2个我的切身体验:


宝宝出生后,我请了一位月嫂前来照顾。


月嫂非常重视宝宝的体重增长,每天早上都会给宝宝称重;


如果宝宝重了,她会非常开心;

如果宝宝轻了,她就会非常焦虑。


从科学角度来讲,孩子的体重只要处于生长曲线图的3%-97%之间,都属于正常范围。


但在月嫂的观感里,孩子体重正常还不够,要达到中上(偏胖)才行。


于是她不停地给宝宝添加奶粉,让宝宝吃饱了睡,睡饱了吃,以此达成她施加在宝宝身上的体重KPI。


直到两个星期后,宝宝频繁吐奶,彻夜哭闹,还出现了肠胀气;


在我的强势干涉下,月嫂才逐渐消停了对宝宝过度喂养的做法。



宝宝6个月大的时候,我带他去医院做儿童保健(自费性质的)。


医生施加在宝宝身上的KPI考核更为严苛:


摸到宝宝的囟门没完全闭合,她建议给宝宝做头颅B超;


看到宝宝长了少许湿疹,她就开了一大堆药膏和泡澡包…


从科学角度来讲——


宝宝2岁前囟门没闭合,皮肤屏障尚未建立容易出湿疹,这是正常现象;


但在医生的操作里,孩子正常还不行,要达到零风险、零瑕疵的完美标准才行。


她用一种超乎寻常的严苛标准,将宝宝身上的问题不断放大,以此达成她施加在宝宝身上的完美KPI。


由于提前了解过孩子的生理发展规律,我拒绝了医生要求给宝宝做头颅B超的建议;


同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将药膏和泡澡包带了回家给宝宝使用,但效果并不明显。





透过月嫂和医生,我能感受到在KPI育儿理念下,一种明显的被放大的焦虑


它不是基于孩子正常的成长规律;


而是基于当事人自身对完美的渴求与执念,亦或出于其它目的。


一般存在两个特征:


① 永远要求孩子力争上游


就像月嫂执着于宝宝的体重KPI一样——


有的养育者会执着于孩子的身体发育KPI、运动技能KPI、学习成绩KPI……


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接受孩子处于中等水平/正常范畴,永远要求孩子力争上游,甚至做到完美。


在宝妈群里,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位宝妈,她5岁儿子的身高比幼儿园同龄孩子矮一些,但也符合正常标准。


这位宝妈很是焦虑,担心儿子被同学欺负或看不起。


于是她不停地给儿子补钙,但效果并不明显。


后来她实在受不了,决定给孩子注射生长素……


她没有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长大,采取了一种揠苗助长的方式,全然不顾生长素可能会给一个正常孩子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② 永远盯着孩子的问题看


我前面提及的那位儿保医生,在就诊时有一个惯性:


喜欢盯着孩子的问题看,放大问题。


比如我带宝宝去做运动技能评估,均分达到了96分,其中有60%的指标超过了同龄孩子的标准。


我对这个结果挺满意的,真心觉得孩子发展得挺不错。


结果医生看了一眼评估报告,她盯着唯一一项稍落后的指标:


“你家孩子这项数据很差,最好做一下推拿治疗,促进身体发育。”


或许是出于职业要求,但她确实传递出了一种挑剔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很多扫兴的父母——


孩子喜滋滋地拿着一张考得还不错的成绩单回家,他们却盯着试卷上为数不多的错题:


“这道题这么简单还做错?赶紧回房间好好反省!”


他们忽视孩子整体的、自然的生长与发展;


将目光聚焦在一个局部问题上,以偏概全,制造焦虑和挫败。






在KPI育儿理念下,孩子的主体往往是不被看见的,需求也常常是被忽视的。


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逐渐沦为「KPI工具人」感受不到成长的喜悦,也感受不到存在的价值。


Ta可能会选择妥协,放弃成长——


前不久带宝宝去上早教课,隔壁坐着一位奶奶带着一名女宝宝。


女宝宝8个月大,体重25斤,属于过度喂养下导致的过度肥胖;


加之平时她经常被奶奶抱着,缺乏运动,至今还不会下地爬行。


在练习爬行环节,别的宝宝都在努力向前拱,但她却趴在地毯上一动不动。


奶奶有些焦虑,在后面不停地推她,并拍打她的屁股:“爬呀,爬呀,赶紧爬呀!”


但没用,她依然没有爬行的欲望。


这是一个被体重KPI裹挟着的孩子,拖着超负荷的躯体,放弃了运动技能的发展。


Ta也可能会选择对抗,强迫自己成长——


我有一名来访者,她是一个在KPI育儿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虽然她名校毕业,在一家名企当副总裁,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


但她从未为自己的学业成就或事业成就感到骄傲。


相反,她觉得自己很无能,过得很失败。


因为在她给自己设定的完美KPI里,她应该考取世界最牛的大学,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创业公司。


在咨询室里,这位来访者非常内耗——


经常反思自己身上的不足,复盘自己过去的失败经验,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但越反思,她越挫败,越复盘,她越无力;


因为她发现真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差距实在太大了。


后来我引导她换一个角度看自己,将目光聚焦在她的优点和已经取得的成就上;


真正这样做以后,她才发现原来自己原来有很多闪光点,做到了很多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情。


她终于没那么内耗了。






来到这里,有的父母可能会问;


如果没有KPI指标作为参考,我要以怎么标准去评估孩子的成长与发育呢?


在这里我给出的答案是:


跳脱育儿KPI的裹挟,把成长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Ta会告诉你最终答案。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是KPI式育儿的反对者。


她认为孩子天生拥有一个精神胚胎——


这个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且孩子需要通过自己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关于孩子在哪个阶段应该发展哪些技能;


它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不存在一个准确的时间表,我们无法主动地操控,只能由孩子遵循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我认同蒙特梭利的理念,同时在育儿过程中,我也真切体验到了它对孩子成长的助益。


根据婴幼儿发展规律——


宝宝一般是3个月左右学会抬头、4个月左右学会翻身、8个月左右学会爬行。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点,不是绝对精确的。


我坐月子期间,月嫂非常焦虑,总想着让宝宝提前掌握以上技能;


于是她每天坚持给宝宝做抚触和被动操,促进宝宝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的发展。


甚至在宝宝刚出生10天左右,她就开始托着宝宝的下巴练习抬头。


月嫂走后,我沿袭她的做法坚持了3、4个月。


而后我发现,宝宝并没有主动抬头和翻身的欲望,反而更喜欢平躺在床上蹬腿。


没办法,我只能放弃KPI式育儿,顺其自然。


结果到了第5个月的时候,宝宝突然自己就学会了翻身;


紧接着他开始对爬行产生强烈的兴趣——


每天趴在床上不停地拱屁股,有时累到头都抬不起来了,还不愿意放下倔强的屁股。


通过他这番自发的努力,3个星期后他学会了向后爬行,7个星期后学会了向前爬行。


这样一种爬行技能的掌握,比一般同龄孩子提早了1-2个月。


最近上早教课,由于爬行动作标准,宝宝还经常被老师抱到跟前给同龄孩子做示范。


这,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精神胚胎指引的结果」。




写在最后



发现了吗?


在育儿过程中,如果我们执着于追求KPI,用外驱力去操控、督促孩子成长;


或许可以让孩子的发展优于同龄人;


但我们会因此变得非常焦虑,同时孩子也不会真正感受到成长和成就的喜悦。


这时,我们不妨试着跳脱育儿KPI的裹挟,将成长的权利交还给孩子;


即便一开始孩子的发展略慢于同龄人,但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耐心——


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不断生根、萌芽,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孩子去体验、探索与成长。


通常具备这个特征的孩子,做事往往更专注,更有耐心和恒心,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将事情做好来。


事实上,孩子每一个自发的行为,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我们不需要刻意去指引、督促,只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允许Ta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地成长。


而后我们以一个松弛的陪伴者的姿态,静待开花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武志红(ID:wzhxlx)。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育儿   出息   特征   孩子   宝宝   焦虑   胚胎   体重   技能   可能会   身上   医生   完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