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最近刷新闻或者跟朋友聊起科技圈,总能听到AI投资AI风口的话题,有人觉得抓着AI就能踩中赚钱机会,可不少行业里的人却悄悄捏着汗。
美国AI领域的热度已经高到需要警惕的地步,背后的泡沫风险越来越明显。
这可不是小范围的局部风险,一旦泡沫真的破了,不光美国自己的经济会受冲击,全球产业链、包括咱们中国的企业,都可能被卷进来。
那这泡沫到底有多实?为啥说它随时可能破?咱们中国企业又该提前做些什么,才能少受影响?
现在说起美国AI有泡沫,已经不是少数人的猜测了,OpenAI的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就在最近的开发者日活动上直白承认,AI的很多领域目前确实存在泡沫。
他还提到,预计会有投资者做出错误判断,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初创公司,会拿着不太理性的资金退出市场。
不光是他,英国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有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都公开警告过AI泡沫的风险。
戴蒙甚至特意提醒,现在AI领域的不确定性,比以往要高得多,更值得关注的是早期AI企业家杰瑞·卡普兰的看法。
他可是亲身经历过四次科技泡沫的人,对风险的敏感度比普通人高不少,之前在硅谷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小组讨论上,他当着满场观众说过“现在AI领域投入的资金规模,已经远超当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
“一旦泡沫破裂,损失的金额会大得多,而且受影响的不只是AI行业的人,还会拖累经济的其他部分”。
这些来自行业内、金融机构甚至国际组织的声音,其实都在说明,美国AI泡沫的风险,已经摆到了台面上。
如果看数据,这种风险会更清楚,今年美国股市的涨幅里,有80%都来自AI相关企业。
相当于股市的热度,几乎是靠AI一家扛着,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25年底,全球AI支出可能会达到1.5万亿美元。
而美国作为AI热潮的核心,投入占比不小,但热闹背后藏着隐患,像OpenAI这样的核心企业。
虽然2022年靠ChatGPT把AI带入了主流消费市场,现在估值已经冲到5000亿美元,却至今没实现盈利。
这种高估值、低盈利的情况,本身就是泡沫的典型特征之一,而且OpenAI的操作还不止于此,它其实处在一张复杂的交易网络中心。
这些交易看着热闹,却也让泡沫风险更隐蔽,比如上个月,OpenAI和芯片制造商Nvidia达成了1000亿美元的协议。
Nvidia本身就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这次合作不仅扩大了Nvidia对OpenAI的已有投资,还计划帮OpenAI搭建由Nvidia先进芯片驱动的数据中心。
没过多久,OpenAI又宣布要从Nvidia的竞争对手AMD那里,采购价值数十亿美元的AI开发设备,这笔交易甚至可能让它成为AMD的最大股东之一。
除此之外,科技巨头微软是OpenAI的重要投资者,云计算巨头Oracle还和它有3000亿美元的合作。
双方在德克萨斯州阿比林市推进的Stargate项目,由Oracle和日本软银集团资助,从特朗普总统上任首周宣布以来,规模每几个月就会扩大一次。
就连Nvidia持股的AI初创公司CoreWeave,都在给OpenAI提供部分大型基础设施支持。
这些错综复杂的融资和合作安排,让硅谷的专家们担心,这可能会模糊大家对AI真实需求的判断。
还有人直接点出,这类交易有点像循环融资或者供应商融资,简单说就是企业通过投资或贷款给客户,帮对方维持买自己产品的能力,有点互相撑场面的意思。
虽然奥尔特曼也坦言这类投资贷款确实前所未有,但他同时强调OpenAI的收入增速同样史无前例。
可收入增速快和实现盈利是两回事,这种模式很容易让人想到加拿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北电网络的前车之鉴,当年北电就是靠大规模借贷给客户刺激产品需求,最后出了大问题。
面对这些质疑,Nvidia的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在CNBC上为合作辩护,说OpenAI不用把拿到的投资专门用来采购Nvidia的技术。
资金可以自由支配,没有排他性条款,核心目标是支持OpenAI发展、促进整个AI生态繁荣。
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完全打消外界的担忧,除了这些复杂交易,AI领域已经出现了不少泡沫要破裂的信号。
杰瑞·卡普兰就观察到,现在很多AI企业会宣布还没获得资金支持的重大项目和产品计划,这其实是市场泡沫时期的常见现象。
同时,散户投资者也开始争相涌入初创企业的投资热潮,大家都想从AI里分杯羹,却很少有人冷静考虑背后的风险。
比如AMD的股价最近飙升,就有不少投资者是冲着它和OpenAI的合作去的。
更让人揪心的是,为了满足AI发展的需求,大量实体基础设施正在建设。
OpenAI计划筹资5000亿美元,想在今年年底前在德克萨斯州建成一个10吉瓦的超级计算中心。
一旦这些风险爆发,美国AI泡沫真的破了,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会顺着产业链、金融链层层传导。
从金融市场来看,美国科技股可能会大幅下跌,那些重仓AI企业的基金、养老金都会受冲击,普通投资者的财富也可能缩水。
从产业层面看,Nvidia这样的芯片厂商可能面临库存积压,云计算公司的AI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会下降,而和这些企业有合作的全球供应商,都会被波及。
对咱们中国企业来说,这种影响不是隔着屏幕的新闻,而是可能实实在在触碰到业务的挑战。
比如中国作为全球半导体设备和AI硬件的重要供应方,如果美国AI企业因为泡沫破裂缩减采购,像中芯国际、浪潮信息这样的企业,订单可能会受影响。
在美上市的中国AI概念股,估值也可能因为市场恐慌缩水,跨境融资的成本会上升。
要是美国借此收紧AI芯片出口,还可能延缓中国大模型的研发进程,但大家也不用过度焦虑,泡沫风险虽然存在,中国企业并非只能被动承受。
提前做好准备,就能把冲击降到最低,比如在技术上,可以加大核心技术研发。
阿里巴巴通过液冷技术降低数据中心能耗30%,华为在贵州的智算中心用山地数据中心模式把建设成本降低45%,这些技术突破能减少对美国基础设施的依赖。
也不要盲目跟风美国企业炒作通用AI概念,而是聚焦医疗、制造等垂直领域。
科大讯飞在教育领域的AI应用已经实现稳定盈利,商汤科技在智慧城市的项目回款周期也比较短,这种场景驱动的模式既能规避泡沫风险,还能积累真实数据推动技术迭代。
还可以通过参与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制定、和东南亚国家共建算力中心等方式,分散单一市场的风险,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毕竟应对风险的最好方式,就是在风险到来前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在不确定性里,找到稳定发展的机会。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