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签字了却变卦?俄财政部告知中方:优惠措施未来三年满足不了

前段时间,中俄关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的合作协议刚刚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普京亲自背书,称这是互利互惠的大项目。原以为这次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没想到,俄罗斯财政部突然泼来一盆冷水:三年内,没办法给税收优惠。

这番表态立刻让外界疑惑重重:普京的签字为何变了卦?俄罗斯到底是真的财政紧张,还是在谈判桌上耍小心思?

根据俄财政部副部长的说法,三年之内,俄罗斯政府无法给予天然气管道税收减免,降低出口关税也从未和中方深入讨论过。要知道,几周前普京还强调,中俄能源合作是市场化、互利的合作,绝不存在谁施舍谁的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俄气公司当时还表示,因为运输距离短,“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气价本来就会低于卖给欧洲的价格,等于提前给中方吃了颗“定心丸”。可财政部的突然表态,却让人感觉画风一转,甚至带出几分“翻脸不认账”的味道。

这不禁让人猜测:是俄罗斯内部出现了分歧,还是他们想拿中国当筹码,再试图从谈判中榨取更多利益?

对中国来说,这条管道的确有意义,但并不是“少了就不行”。

一方面,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速已经放缓,能源进口早已形成多元化格局。中亚管道、液化天然气、国内开采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早就降低了单一依赖的风险。

另一方面,管道天然气的优势在于安全性高,不容易被海上冲突干扰。虽然中国海军的远洋护航能力不断提升,但相比马六甲航道等“咽喉要道”,陆上管道显然更稳妥。所以中国愿意谈,但不会急于求成。

换句话说,这条管道对中国来说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与中国的淡定不同,俄罗斯对这条管道的需求几乎到了“迫不及待”的程度。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欧洲能源市场大幅减少俄气进口,俄罗斯失去了最重要的外汇来源。卢布贬值、财政赤字扩大,俄国内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打开中国市场,成为莫斯科的头等大事。可惜,市场规律摆在那,想高价、要预付款,中方都不可能轻易妥协。这也是为什么谈判拖了这么久。普京后来亲自站出来释放善意,表明合作诚意,但财政部这次的“冷处理”,显然和总统的表态不在一个调子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俄罗斯内部确实存在分歧。总统希望通过政治信号推动中俄关系更紧密,而财政部门则担心国库空虚,贸然让利可能压垮已经紧张的财政。

第二种,则是俄方的谈判策略。他们先让普京放出利好,制造出“合作可期”的氛围,再由财政部收紧口子,逼中方在价格和付款方式上做出更多让步。这其实是典型的“欲擒故纵”。

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俄方对这条管道的急迫感很强,否则也不会在短时间内释放截然不同的信号。

还有一个绕不开的现实——这条管道要经过蒙古国。

蒙古近年来与美国走得越来越近,美方显然不希望中俄能源合作顺利推进。若蒙古在关键时刻提高过境费、设置额外条件,都会增加项目风险和成本。

这也是中方在谈判时保持冷静的重要原因。除了俄方要价问题,过境安全同样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整体来看,西伯利亚力量2号仍然是中俄关系中的重点项目,但它远非一帆风顺。

对中国而言,能源安全是战略大局,但不是一条管道就能决定的。我们已经有足够多元的供应渠道和强大的谈判筹码。

对俄罗斯而言,这条管道意味着失去欧洲市场后的自救出路。但如果他们继续抱着“多要价”的心态,只会拖慢进度,甚至失去合作机会。

所以,普京的签字是政治层面的承诺,而财政部的“打太极”,则提醒外界:俄罗斯还没完全想明白自己在这盘棋里真正的定位。

西伯利亚力量2号不是“救命稻草”,更不是“捆绑契约”。它只是中俄合作大棋局中的一部分。

对中方来说,不需要被优惠和承诺牵着鼻子走。我们有能力、有时间去选择最优解。俄罗斯如果真心想合作,就得摆正心态,而不是玩反复无常的小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财经   财政部   中方   措施   未来   俄罗斯   管道   西伯利亚   中国   天然气   欧洲   中俄关系   能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