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半导体的人都知道一个事儿,台积电没法再给海思代工芯片了。
这俩之前可是黄金搭档,海思负责设计芯片图纸,就像盖房子先画好蓝图,台积电则负责把图纸变成实实在在的芯片,也就是“建房”的活儿。
说实话,海思这几年发展是真快,2017年它在台积电的订单占比才一点点,到2019年就涨到了不小的份额,也难怪华为的手机能在全球卖得那么好。
可美国不乐意了,先是设了个15%的技术红线,本来台积电还能靠着自身技术积累“合法”给海思干活。
后来美国人干脆把红线拉到0,意思就是只要用了一点美国技术,就不能给华为服务。
搞不清为啥要这么赶尽杀绝,这操作确实有点不地道,但咱们目前也没太好的办法硬刚。
毕竟现在咱们的技术实力还没到能跟人家硬碰硬的地步,贸然硬来怕是要吃大亏。
华为也没坐以待毙,180天宽限期里到处找替代方案,把一部分14纳米的芯片订单给了中芯国际试试水。
本来想中芯能接下这单子,也算给华为留了条退路,后来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中芯国际这公司,2018年前别说普通消费者了,就连投资圈的人都很少关注,主要是它之前一直不怎么赚钱,看着就没什么“投资价值”。
可2020年它突然就火了,以史上最快速度登陆科创板,市值一下就上去了,甚至还被特朗普盯上,琢磨着要不要像拉黑华为那样对付它。
命运这东西是真有意思,前几年还无人问津,转眼间就成了焦点。
但中芯国际也有自己的麻烦,它生产芯片用的不少技术,尤其是设计芯片最核心的EDA工具,全被美国公司垄断了。
咱们国内的EDA公司现在还很弱小,根本没法替代。
这么看,海思是真走到生死关口了,能设计出好芯片,却找不到靠谱的“建房人”,连想砍掉设计部门买三星、联发科甚至高通芯片的路,都被美国堵死了,华为终端这回是真要面临窒息了。
聊完咱们自己的产业链困境,再看看日本的半导体故事,它当年的经历对咱们太有参考价值了。
日本曾经也是芯片领域的厉害角色,70年代开始崛起,80年代就到了鼎盛时期,1989年的时候,它的芯片在全球市场占比超过一半,把美国都甩在了后面。
1990年全球前十大芯片企业里日本占了6家,妥妥的“芯片帝国”。
但好景不长,90年代后它就开始走下坡路,最后只能退守到半导体材料、光学CMOS这些细分领域。
老实讲,日本当年崛起的路子,跟咱们现在有点像。
70年代中期,日本受了两件事的打击,一是在美国压力下开放了国内计算机和半导体市场,二是IBM推出的高性能计算机用了远超日本技术的DRAM。
无奈之下,日本政府在1976年牵头搞了个VLSI项目,把日立、三菱、富士通、东芝、日本电气这五大公司拉到一起,共同投资720亿日元搞技术研发,研发成果大家共享。
这种模式确实管用,四年里拿了上千项专利,日本芯片技术一下就上来了,很快就抢占了市场。
政府还专门出台了两部法律,给半导体产业铺路。
本来想这种政企协同的模式能一直撑下去,后来发现美国根本不允许日本在芯片领域独大。
美国人靠着驻军和金融霸权,开始对日本下狠手,为了打压日本,特意扶持韩国三星,给韩国芯片的关税才0.5%,给日本的却高达100%,这双标玩得也太明显了。
同时,台湾地区的代工模式也起来了,美国公司这下解脱了,不用再自己搞生产,专注于高端设计就行,低端代工全交给东亚。
日本芯片产业一下就被挤垮了,1998年韩国就超过日本,成了全球最大的DRAM生产国,直到现在,三星、海力士加上美国的镁光,还垄断着全球大部分DRAM市场。
之前比特币火的时候,内存价格涨得让人受不了,咱们消费者也只能跟着买单。
更倒霉的是,“广场协议”让日本经济泡沫破了,半导体产业也跟着遭殃,裁员、降薪,新技术研发也停了,等缓过劲来,市场早就没它的位置了。
后来日本也想挽回,搞企业合并,把NEC、日立、三菱的DRAM部门合并成尔必达,想打造成“日本神芯”,结果2012年还是失败了,很显然,美国人更愿意相信实力更弱的韩国。
不过日本也没完全放弃,转而在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领域发力,现在在材料方面还有不少优势,之前跟韩国闹矛盾的时候,就靠断供半导体材料让韩国服软。
日本的故事看完,咱们再回头想,造一个芯片帝国到底有多难?
首先技术壁垒就够高的,芯片产业又费钱又费人还费时间。
日本搞VLSI项目花了四年,投入那么多钱才突破技术,咱们中芯国际从28纳米做到14纳米也用了五年,而台积电从14纳米到7纳米只用了两年,这差距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补上的。
而且研发先进制程的钱越来越多,顶尖人才也缺,咱们半导体行业现在还缺几十万顶尖人才,这都得慢慢解决。
其次就是国际博弈的压力,美国不仅自己限制技术出口,还拉着盟友一起,日本今年就跟着美国限制了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中国。
但咱们也不是没优势,咱们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在光伏、新能源这些领域也有话语权,完全可以用这些优势跟他们周旋,不用像日本当年那样被动。
说到底,造芯片帝国没有捷径可走,不能学日本当年只盯着DRAM一个领域,也不能过度依赖别人的技术。
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先把28纳米、14纳米这些成熟制程做好,满足汽车、物联网这些市场的需求,慢慢积累资金。
同时加大对EDA工具、设备、材料这些“卡脖子”环节的投入,学习日本当年协同创新的思路,但要避免它后来的mistakes。
长远来看,得把“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这条产业链完整建起来,再拓展更多海外市场,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虽然现在很难,海思、中芯国际还有很多国内企业都在咬牙坚持,但只要一步一步走稳了,总能看到希望。
毕竟“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咱们的芯片帝国梦,迟早能实现。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