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的话再次应验,男子在巴基斯坦贫民窟被围:不帮就不是中国人

文、编辑|娱乐揭秘

前言

“我不会去非洲救难民,我先把自己的祖国做好,再去做别人!”

起初,慈善家韩红说出来这句话的时候,很多人还不能理解。

既然有能力去帮助难民,那为什么还要将难民区别化呢?

时到今日,看到一位去巴基斯坦的博主,分享在当地的经历。

才明白,什么叫“喂不熟的白眼狼”......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内容有润色,请读者理智阅读

时至今日韩红的话含金量还在一直上升,中国有那么多人帮不过来,为什么要帮外国人呢?

前段时间网上一位环球旅行的博主老莫火了,就因为他的环球之旅来到了我们的“好朋友”巴基斯坦这一站。

起初,老莫也和所有人想的都一样,认为巴基斯坦是我们国家的好朋友,这次的旅行体验应该会非常的不错。

但没想到事实完全不是这样,老莫刚到巴基斯坦的时候就开始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坑”里。

他先是去到了巴基斯坦的一处贫民窟附近,刚到的老莫就被一群孩子围了起来,这些孩子看着年龄并不大。

但是朝老莫乞讨的手势却是非常的熟练,尤其是像为首的那个看上去只有十四五岁的小女孩,皮肤黝黑,眼神中透着和年龄不符的老练。

她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开口问老莫要零钱,并且在交谈中,女孩得知老莫是中国人后,更加变本加厉了。

她直呼:“你是中国人吗?中国人都会给我买礼物。”周围的人在听到老莫是中国人后也纷纷向老莫开始靠拢。

这群孩子将老莫视为“大财主”,开始纷纷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有让老莫给买零食的,也有让老莫给买米面粮油的。

总之,是没有一个人将老莫视为路过游客的,全都是将老莫视为“自动提款机”的。

这也让老莫有点招架不住,就在他呆愣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时候,周围还渐渐地围上来了一群成年人。

一个看着五大三粗的二十多岁的壮汉也凑上来直接拉住了老莫的胳膊,用生硬的英语告诉老莫:“买米面粮油,中国人来这里都要帮忙!”

他身后的一位妇女也跟着附和,虽然老莫听不懂女人口中的本地话,但从她的手势和表情能看出,是在要求他购买生活用品。

人群越聚越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 "中国人" 和 "施舍" 紧紧绑在了一起。

老莫突然意识到,在这些人眼中,他的国籍成了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友好情谊被扭曲成了 "中国人就是移动钱包" 的刻板印象。

这让老莫想起了韩红曾说过的话:"我们应该先做好本国的公益。" 中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帮助,扶贫、教育、医疗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几年前,老莫在西藏山区旅行时,曾遇到过一位藏族老人。老人的孩子在山上放牧,家里条件并不富裕。老莫想给老人一些钱,却被老人摆手拒绝。

老人笑着请他进屋,端出热腾腾的酥油茶和糌粑,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道:"够用就行,不用给太多钱,来了就是客人。" 那种真诚的尊严感让老莫至今难忘。

而现在,眼前这些巴基斯坦人却明码标价式地乞讨,伸手就要财物,两者的反差实在太大。他突然明白,过度的单向援助可能真的会催生依赖心态,背离公益的初衷。

在巴基斯坦的旅行中,老莫还遭遇了系统性的宰客。他住的第一家酒店,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标间报价 105 元一天,可到了晚上开空调时,老板却要另收 40 元。

老莫觉得价格太高,想换一家酒店,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老板就来催他续住,言语中带着一丝威胁。

交通方面更是陷阱重重。有一次,他要去 10 公里外的一个景点,出租车司机开口就是 4000 卢比。老莫觉得不对劲,找旁边的当地人打听,才知道实际价格只要 900 卢比。

他质问司机,司机却找各种借口,说什么路况不好、需要绕路,最后看老莫态度坚决,才勉强降到 1500 卢比。

走在街头,老莫经常被儿童和妇女集体围堵。他们嘴里喊着 "China""China",伸手就要钱或者礼物。

有一次,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跟着他走了很久,不停地比划着要奶粉钱。老莫发现,这些人似乎形成了一种惯性,只要看到中国人,就觉得应该得到施舍。

后来他才知道,之前有很多自媒体网红来这里摆拍送礼物的视频,时间长了,当地人就形成了这种路径依赖,把中国人的善意异化为索取的理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老莫渐渐发现,"巴铁" 这个称号在民间交流中有着双面性。官方层面的友好关系,被部分巴基斯坦人转化成了牟利工具。

他们觉得中国人有钱,而且必须帮助他们,完全忽略了真正的民间情谊应该是平等和尊重的。

而过度宣扬的 "跨国慈善",也带来了慈善的边界困境。当援助缺乏对受助方自主性的尊重,只是一味地给予物质帮助,就会让当地人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不再想着自力更生。

面对这些情况,老莫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他坚持 "只帮真正需要的人"。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人坐在墙角,脸色苍白,不停地咳嗽。

经过询问,得知老人没钱买药。老莫二话不说,去药店买了药品送给老人,老人感激得老泪纵横。

而对于那些围堵索要财物的人,他坚决拒绝,不管对方怎么指责他 "小气"" 不像中国人 ",他都不为所动。

这就像那个经典的故事,乞丐习惯了每天得到施舍,当施舍减少时,反而会指责施主。善意需要以尊严和互惠为前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国际援助中,也应该从单向的物质输出转向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

比如,中国可以在巴基斯坦投资建厂,培训当地工人,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陷入 "斗米恩升米仇" 的恶性循环。

老莫的巴基斯坦之旅,让他看到了 "巴铁" 关系在现实中的复杂一面。友好情谊需要双方的共同维护,善意也需要理性的表达。

只有在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才能让跨国的帮助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催生依赖和误解。

信息来源:老莫环球旅行

中国日报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旅游   巴基斯坦   贫民窟   男子   韩红   老人   中国人   孩子   旅行   环球   情谊   善意   米面   好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