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的消息终于落地,这家深耕中国市场25年的咖啡巨头,宣布和博裕投资成立合资企业,博裕掏出40亿美元拿下至多60%控股权,星巴克只保留40%,还把品牌和知识产权授权给新公司。
这操作和2017年麦当劳变身“金拱门”几乎一模一样,让人忍不住好奇,未来星巴克会不会也整个“绿人鱼”“绿海妖”这样的本土化名字?
1999年的北京国贸中心,星巴克开出了中国内地第一家门店,那时候中国人均GDP还不到900美元,一杯19块的卡布奇诺,对北京白领来说相当于一天的薪水。

当时大家对咖啡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雀巢速溶,那可是逢年过节才能收到的高档礼品,本来想星巴克大概率是来试试水,没成想强大的品牌光环和异国情调,让它一下成了一线城市白领的新宠。
手持一杯印着绿色海妖标志的拿铁,在当年可不是简单的喝饮品,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身份象征。
我记得小时候刷到过一篇火遍全网的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开篇就提星巴克,足以见得它在当时都市文化里的分量。

生意这么火爆,星巴克自然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一场步步为营的股权回收战就此打响,2007年星巴克买断华北地区经营权,2011年从美心集团手里收回华南股权,2017年更是豪掷13亿美元,把华东市场的剩余股权从统一集团手里买回来。
至此,星巴克中国终于实现全面直营,当年门店数量接近3000家,在行业里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那几年的星巴克门店里,总能看到不少创业者抱着笔记本电脑,点一杯拿铁就开始构思商业计划书,毕竟当时能和它抗衡的对手寥寥无几。

谁也没想到,命运的转折来得这么快,同样是2017年,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在北京银河SOHO开了第一家店,创始人还是做租车和网约车出身的。
当时没人会觉得这家小门店能掀起风浪,可它就是靠着App下单、疯狂补贴和爆品策略一路狂奔,它就是瑞幸。
即便后来经历了财务造假和管理层大换血,瑞幸最终还是在门店数量和营收上都超过了星巴克,瑞幸创始人陆正耀后来又搞了库迪咖啡,这两家品牌直接把中国现制咖啡拉入了“9块9时代”。

星巴克的处境一下就尴尬了,虽然门店数后来涨到了近8000家,但瑞幸早已突破2万家,库迪和幸运咖也相继实现反超。
现在身边的朋友买咖啡,大多会优先选瑞幸或库迪,不是星巴克的咖啡不好喝,实在是三倍多的价格差距,让很多人觉得没必要。
星巴克的核心竞争力,以前一直被说是“第三空间”,可现在这个王牌,早就没了当年的威力。

它标志性的开放式空间设计,很难满足中国消费者对私密性的需求,更何况现在共享办公空间越来越多,霸王茶姬这类大空间茶饮店也在分流客流,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不再是唯一选择。
门店数量激增后,管理上的漏洞也越来越明显,嘈杂的环境、长时间占座不消费的人、没能及时清理的桌面,这些场景大家应该都遇到过。
如此看来,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优势,早就被自己的管理疏忽慢慢消耗掉了,除了空间优势不再,产品迭代速度也慢得让人着急,去年星巴克一口气推出78款新品,看着不少,但抬头一看瑞幸同年推出了119款。

联名方面更是被全面压制,2024年至今瑞幸已经搞了22次联名,星巴克只有5次,更别说打造出酱香拿铁那种现象级产品了。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里,星巴克这艘“航空母舰”调整航向的速度,确实赶不上瑞幸这些“小快艇”。
品牌定位的矛盾也让星巴克陷入两难,它起初走的是轻奢路线,靠稀缺性维持品牌溢价,可后来又一味追求规模增长,把门店开到了近1000个县城,城乡结合部都能看到绿色海妖标志。

当星巴克从高端生活方式象征,变成随处可见的日常饮品,再想维持高价就没了说服力,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没给星巴克留太多余地。
以前商场都把星巴克当香饽饽,为了吸引它入驻,不仅给租金减免,还会补贴装修费用,可现在星巴克的品牌光环褪去,部分商场已经在计划清退效益不佳的门店。
星巴克的门店租约大多是8到10年,未来几年大量租约到期,很难再拿到以前的优惠,成本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其实星巴克这次出让控股权,并不是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孤例,这些年家乐福黯然败退,ZARA关店不断,很多外资品牌都没能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
它们那套标准化的运营体系,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里,显得越来越迟钝,但也有成功的案例,最典型的就是麦当劳。
2017年麦当劳把中国业务控股权卖给中信和凯雷,变身“金拱门”,自己只保留20%股份,换血后的金拱门彻底放下身段,菜单里加了鸡肉卷、大鸡排甚至中式肉夹馍,还加快了加盟扩张的速度。

这场改革让麦当劳中国利润率显著提升,门店数量也翻了倍,后来麦当劳还从凯雷手里回购了部分股份。
星巴克这次选择的合作伙伴博裕投资,实力也不容小觑,这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虽然低调,但投资人阵容豪华,包括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淡马锡控股和李嘉诚基金会等。
博裕的投资版图覆盖消费、科技、地产等多个领域,不仅斥资百亿拿下北京SKP,还收购了金科服务,投资过蚂蚁集团、极兔快递、蜜雪冰城等知名企业。

星巴克看中的是博裕在各个领域的资源,希望这些资源能帮自己在中国市场破局。
近两个季度的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的同店销售额和总营收已经恢复增长,这虽然不能说明局势已经扭转,但至少是个好信号。
股权让渡只是第一步,星巴克接下来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做出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改变,才是关键。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市场竞争越充分越是好事,我们不需要纠结于品牌是外资还是本土,只需要选择性价比高、合自己口味的产品。
星巴克如果能通过这次重组变得更敏捷、更懂中国市场,对整个咖啡行业都是一种推动,25年时间,星巴克见证了中国咖啡市场的从无到有,也经历了自己的巅峰与低谷,这次股权易主,是它适应时代变化的无奈之举,也是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
未来它能不能像金拱门一样逆袭,现在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而最终受益的,终将是我们消费者。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