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炒股的朋友肯定都盯着一个消息:10月29号美联储又降息了!这是9月份以来第二次动手,直接把借钱的利率降到了3.75%到4%之间。
但说真的,比降息更值得琢磨的是另一个决定,12月1号起,彻底停止“缩表”。
按常理说,又是降息又是停抽钱,妥妥的放水利好,股市本该欢天喜地涨一波。
可实际情况却透着股古怪劲儿:美股盘中倒是冲了波新高,结果收盘时劈成了两半,道指跌了0.16%,纳斯达克反倒涨了0.55%,更夸张的是英伟达,市值直接站稳5万亿美元,创下了新纪录。
不少人看懵了:这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咱们的钱该往哪儿放?
咱们先把这两个政策给捋清楚,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降息这事儿大家基本都有概念,说白了就是银行借钱给企业、给个人的成本变低了。
比如以前企业借100万一年要还5万利息,降息后可能只需要还4万多,这样企业就更愿意借钱扩大生产,普通人也更敢贷款买房买车,市场里的钱自然就活起来了。

但这次真正的“王炸”,其实是“停止缩表”。
可能有人听着这词儿头大,咱换个大白话讲:缩表就是美联储在给市场“抽钱”。
想当初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美国经济快停摆了,美联储就当起了“救火队员”,疯狂买国债、买企业债券,相当于往市场里灌了海量美元。
那时候它的“资产负债表”,说白了就是它的账本,从4万亿美元一路飙到近9万亿美元,跟吹气球似的。
可钱放多了必然出问题,2022年6月美国通胀直接飙到了历史高位,物价飞涨,老百姓怨声载道。
美联储没办法,只能反过来“抽水”:手里的债券到期后,不再把收回来的钱重新投回市场,相当于把之前放出去的钱又一点点往回拿。
这一抽就是三年零四个月,账本上的钱从9万亿降到了6.6万亿,算下来差不多抽走了17万亿人民币的流动性。
现在宣布12月停抽,等于给这台抽了三年多的“抽水机”彻底关了开关。
说句实在话,美联储可不是突然大发善心,而是再抽下去,市场真的要出大乱子了。
最直接的信号就是:市场里的钱快不够用了。
有两个关键数据能说明问题:银行的“准备金”,也就是银行自己留着应急的钱,跌破了3万亿美元,还有一个叫“隔夜逆回购”的工具,用量不足200亿美元,这俩数都是三年来的最低值。
可能有人问,这俩数低了有啥影响?简单说,银行手里的钱少了,互相借钱的成本就会飙升,也就是“回购利率”会乱跳。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2019年9月美国就出过一次“钱荒”,当时隔夜回购利率直接飙到10%,相当于借100块一天就要还10块利息,不少小企业急着周转资金,差点就熬不过去,最后美联储只能紧急放水救场。
现在的情况和当时太像了,鲍威尔作为美联储主席,肯定不想再掉同一个坑里,只能提前踩刹车。
除了钱快不够用,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国经济撑不住了。
表面上看数据好像还行,但骨子里已经透着凉气。
三季度的GDP增速修完之后只有1.2%,失业率也从3.5%涨到了4.1%,更关键的是企业开始裁员,招聘岗位也在减少,两头都在降。
鲍威尔自己也坦言,再这么紧着来,说不定就要出大事。
所以这次停缩表,根本不是计划完成了,而是见好就收,甚至是不得不收。
从另一个角度看,市场这种反常的走势,根源其实在美联储内部,他们自己都吵翻了。
这次议息会议出现了罕见的“双向分歧”,简单说就是有人觉得降得不够,有人觉得不该降。
美联储理事米兰已经连续两次投反对票了,他觉得现在经济压力这么大,应该一步到位降50个基点,而不是扭扭捏捏降25个。
另一边,堪萨斯城联储主席施密德也投了反对票,只不过他的理由刚好相反,觉得现在降息太早,容易让通胀反弹,主张维持利率不变。
这种“有人要多放水、有人要少放水”的对立场面,上一次出现还是2019年9月,也就是上次钱荒的时候。
鲍威尔会后的表态更像是给市场泼了盆冷水,他说12月会不会再降息“还没谱”。

要知道,投资者之前早就盼着美联储能一路降息,听到这话立马就慌了,美股盘中直接直线跳水。
但为啥科技股还能涨?因为高成长的科技股对“钱够不够用”最敏感,停缩表意味着资金压力小了,像英伟达这种有技术、有前景的龙头公司,自然就成了资金追捧的香饽饽,市值创新高也就不奇怪了。
我跟你讲,这波政策对咱们普通投资者来说,真正的机会可能在A股。
过去三年美联储一直在抽水,全球的钱都跟闻到肉味的狼似的往美国跑,毕竟那边利息高、看起来安全,咱们A股、港股也跟着受了不少罪,外资净流出是常有的事。
现在抽水机一停,美元流动性宽松了,那些四处找机会的钱,大概率会重新流回新兴市场。
10月的数据已经给出苗头了:北向资金单月净买入230亿元,要知道北向资金就是外资通过港股通买A股的钱,相当于外资进场的“晴雨表”;全球的MSCI新兴市场指数也涨了3.7%,说明资金已经开始动了。
咱们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A股和港股肯定是这些热钱重点瞄准的地方,尤其是外资一直喜欢的大盘蓝筹股,比如银行、消费龙头,还有科技领域的头部公司,很可能会被资金推着涨一波。
但咱可别盲目乐观,这里面的变数还不少。
首先是美联储的人事变动,鲍威尔明年就要退休了,要是特朗普提名一个“亲降息”的新主席,政策说不定会180度大转弯;其次美国政府还在停摆,9月份的非农就业、通胀这些关键数据都没公布,没有数据支撑,12月会不会再降息谁也说不准。
要是后面数据显示通胀又反弹了,说不定之前的宽松政策又要翻盘。
不用天天抱着美联储的声明啃,也不用听别人瞎忽悠,普通人只要盯紧三个数,就能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第一个是每周四更新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看看上面的数字是不是真的不再往下掉了,这能确认它是不是真的停抽钱了;第二个是北向资金的流向,每天收盘后都能查到,要是连续净买入,说明外资确实在进场;第三个是11月份的美国通胀和就业数据,这两个数直接决定12月会不会再降息,是政策的“指挥棒”。
投资上也别瞎折腾,给大伙提个醒:科技股可以重点关注,但千万别追高,要是涨得太猛了再进场,很容易被割韭菜。
外资重仓的蓝筹股可以逢低布局,比如回调的时候慢慢买,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手里有闲钱、不想直接炒股的,也可以看看新兴市场的基金,跟着喝口汤,分享资金回流的红利。
但有一点必须记住,闲钱才能拿来投资,急用的钱千万别进场,不然心态一乱,怎么操作都容易错。
美联储停抽钱确实是全球资金转向的信号,但它不是稳赚不赔的保证书。
A股能不能接住这波热钱,最终还是要看咱们自己的经济基本面,企业赚钱能力强了,市场才有真底气。
别人放水是机会,但跟风瞎买只会当韭菜。
最后说句实在的:盯紧数据,选对方向,控制好仓位,比啥都重要。
市场不缺机会,缺的是不贪心、不盲从的清醒头脑。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