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办印发的《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今年秋季学期起将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此次的免保教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今年秋季学期将惠及约1200万人。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公办还是民办、城市还是乡村,所有大班适龄儿童均可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
学前教育阶段一直处于“非义务”状态,保教费用普遍不低,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幼儿园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让不少家庭无形中背上了沉重的育儿压力。免保教费政策的推行,无疑是国家为减轻家庭育儿支出的直接回应。这一政策不仅让家长们在账本上少了一笔不小的支出,更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国家在为养育幼儿分忧。
长期以来,我们在谈论到有关生育的问题时,常把焦点放在女性的生育意愿上,殊不知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也是很多年轻家庭不愿意生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今,不少年轻父母在“要不要生”和“敢不敢生”之间陷入了纠结,他们大都背负着沉重的房贷、车贷,以及赡养老人等多重压力,育儿支出已成为不小的负担。尤其是对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而言,幼儿园学费是每年支出的大项。免保教费政策的出台,直接把这笔支出从家庭负担中剔除,真金白银的政策减免,让家庭的获得感触手可及,也让家长实实在在地松了一口气。
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政策算的不仅是“经济账”,更透着对长远方向的考量。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已经有了负增长的态势。免保教费的推出,虽然不能立竿见影解决人口结构恶化的问题,但至少在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国家通过公共财政给予育儿家庭支持,这也向社会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政府在不断努力在育儿成本方面为大家减负。无论是刚刚实行的育儿补贴,还是延长产假、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等政策,都让不少家庭看到了国家愿意与大家一起共同承担养育责任的决心,这对于提振年轻一代的生育信心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当然,减免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于如何让政策落地生根。当前舆论场中的声音除了拍手叫好之外,更加期盼好政策能否落实好,这就要未雨绸缪,加强监管。免保教费覆盖范围广,从财政拨款到资金使用,再到幼儿园的日常运转,都环环相扣。资金能不能精准落地,会不会被挪用、滥用;幼儿园会不会借机“变相收费”甚至虚报账目;幼儿园会不会因为减免费用而不顾服务质量;偏远地区的孩子能不能享受到同样的政策红利……都需要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切实担当。
因此,未来必须在财政保障、质量提升和监督落实三方面同步发力,既要做到减负,还不能让教育质量“打了折扣”,真正把这项惠民举措转换成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推动社会一步步迈向生育友好。
(作者为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嘉欣幼儿园教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