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暴雷,欠薪400万!十万件包裹堆积

作者|知秋

编辑|文定

十万多件快递包裹,在长沙星沙等多家站点的仓库里无人派送。

据风芒新闻报道,10月底至11月初,申通、韵达、极兔等多家快递在长沙星沙的末端站点停摆,快递滞留、派送中断,部分商家反映,发往长沙及周边地区的订单在系统中停留数日,一直显示“未派送”。仓库一周堆积超过十万件,每日新增三万多件。

不但用户不满,卖家也无法履约。据负责人介绍,资金链断裂与总部频繁罚款是直接诱因,导致员工薪资拖欠。

图源:风芒新闻

而停摆恰逢双11高峰期,影响迅速蔓延。最先受冲击的,是仍在发货的电商卖家——包裹走不动,退款、差评与信用损失接踵而至。

这场看似局部的停摆,暴露出快递加盟体系的问题。当快递总部与末端站点之间采用“以罚代管”的管理模式,电商的履约链条还能稳得住吗?

网点负责人向风芒新闻透露,停摆的直接原因是派费结算链条断裂。长沙增口物流有限公司作为区域承包商,不再继续预存派送费,导致下游派送全面中止。该公司欠下员工薪酬四百多万元。

当地物流公司负责人坦言,因为总部层层考核,罚款频繁,公司的利润一再下滑,甚至倒欠总部十几万,“从10月9号干到25号,我还欠他们十几万”。

这一事件并非偶发,而是“以罚代管”制度长期积累的后果。总部为了方便管理,将KPI指标与罚款直接挂钩,任何未达标的环节都会触发扣款。延误率、投诉率、签收时效、包装规范等,几乎每个流程都有可能成为罚款项。罚款项目细碎、频次高、弹性大,甚至超出合同约束范围。

与此同时,派送收入持续下降,利润被进一步压缩。派费下行与罚款上升交织,使许多承包商在账面上“越忙越亏”。

其实,这类停运事件早已有迹可循。在2017年,21财经就揭示“以罚代管”导致的问题:总部指标过硬、罚款频繁、网点盈利微薄,最终运营失衡。澎湃新闻、新浪财经、央广网等媒体都陆续报道过此类事件。

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总部制定的考核指标过多、过硬,如在时效、订单量、投诉率等方面制定硬性标准,按照数据进行罚款,完全不考虑加盟站点的实际情况,多引起加盟站点的不满。另一方面则是罚款过重,导致地方站点盈利营收薄弱,甚至经营不善,甚至停发快递。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11激增的单量并不是机遇,而是对加盟商的一大考验。一位通达系的加盟商直言,“双11撑不过去就是死。”

对电商卖家而言,星沙停摆带来的后果尤为直接——包裹无法入站,发货延迟、退款率上升、售后投诉增加,履约链条骤然中断。部分商品页面甚至显示“快递停发”。不仅买家无法及时收货,卖家也被迫承受流量流失与品牌信任下滑的双重压力。

快递的末端配送问题,正在反向冲击电商的履约体系,撕开行业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快递公司总部与加盟商的博弈

“以罚代管”的问题,根源在于总部与加盟商的层级分包体系。

总部掌控品牌、系统与干线资源,是整个物流链条最上游的收益者。一级加盟商从总部购买区域经营权,负责揽件、分拣与中转,再将业务分包给二级、三级承包商。末端配送员位于最底层,负责最后一公里的派送。

看似是协同网络,实则是层层发包、层层结算的结构。一级加盟商需向总部缴纳品牌管理费与中转费用,下级网点再按件向上级缴费。利润随层级递减,而责任却层层加重。

在这条链条上,权力和风险从未对等。总部通过品牌与系统获得议价权,收取面单费、管理费与中转费,享有相对稳定的收益;加盟商则要承担全部经营成本——场地、押金等,承受风险。开设一个规模网点,往往需要前期投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为了在庞大的网络中保持管控效率,总部逐渐形成“以罚代管”的模式——用KPI和罚款取代日常管理。总部通过考核指标层层传导压力,时效、签收率、投诉率、包装规范,都可成为罚款依据。一级加盟商被罚,便会将罚款再摊派到下级承包商和派送员头上,形成所谓业内的“一罚到底”。

罚款既是考核手段,也是收入来源。对于总部而言,这是低成本、标准化的管理机制;但对末端网点而言,却意味着利润被进一步压缩,经营风险被无限放大。

有业内人士指出,每年向分部和快递人员的罚款是一笔可观的资金来源。身为利益链下游的加盟商,不仅工作压力大,而且利润也相对微薄。

更有加盟商直言快递公司的生存之道是低价发货。高价罚款快递员。原先其加盟申通的5万押金,在半年内就被罚完,甚至还倒欠几千块。

图源:风芒新闻视频评论区

持续的考核与罚款压力下,部分加盟商会采取各种非常规手段,比如刷签收率,抢收揽件,在内部让派送员自掏腰包处理投诉,甚至是揽收诈骗等违规包裹。罚款越多,违规越多,形成恶性循环。表面上服务指标达标,实则内部亏损扩大。

在行业高速扩张期,这种体系曾被视为最为高效的手段之一——总部用来快速复制、低成本扩张,全国市场得以在短时间内铺开。但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单票价格下降、增长放缓时,这种机制开始反噬。总部账面依旧稳健,而末端网点的现金流早已捉襟见肘。

长沙星沙事件正是这种失衡的体现——高考核与低利润的双重挤压下,承包商资金链断裂、欠薪、停工、包裹滞留接连爆发。履约体系的高效率,最终换来了末端的高脆弱性。

与此同时,行业另一端的利润正在回升。根据圆通、韵达、申通三大企业的9月业绩快报,各自快递业务的总收入分别为57.99亿元、42.52亿元、46.33亿元,同比上涨分别为14.89%、4.14%、14.89%。在快递行业利润逐步上升的同时,末端网点却依然在持续亏损。

利润集中在上游,风险却层层下沉,成为快递行业最难解的结构性困局。

快递“最后一公里”的出路在哪

除了“以罚代管”的制度压力,末端网点如今面临的困境,还在来自于成本端的持续攀升。人工、场地租金、设备维护等开支连年上涨,而收入端的派送单费却在不断下调。尽管业务量在增长,但不少网点的利润反而比以前更薄。

派费的下降成为压垮网点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电商发展以来,快递行业经历了多轮价格战,快递运费从2005年的18块一单,逐步下降到电商件时代的6元一单,再到如今的2块一单。

价格战激烈的时候,甚至还一度出现8毛发全国的极端价格。派费下行与考核加码形成“剪刀差”,让末端的利润空间被一点点蚕食。

快递行业价格战一览,图源:派代整理

结构上,末端网点的业务模式也极为单一。多数网点仍只靠派件收入生存,缺乏增值业务。少数网点还会尝试广告展示、社区团购等业务,但整体占比有限。派件业务依然是盈利主要来源。一旦派件环节亏损,其他业务难以弥补缺口。

面对总部的考核压力和利润下滑,越来越多的承包商开始退出或者停摆,“干不下去”成了末端从业者普遍的心声。

短期来看,末端网点停摆直接影响物流体系的派送,带来销量下滑、退款率上升的后果,也就是说商家的利润被直接压缩。尤其是在大促或者节日等重要节点,意味着流量高峰期的转化机会被浪费,广告投放和与履约成本无法回收。

长远而言,对整个电商链条而言,末端网点的停摆将推高整个电商体系的履约风险。当快递人员流动加剧、网点营业难以为继的时候,牵连到仓储、卖家、买家等物流网络上多个节点的利益。最终受损的是整个电商生态的稳定性。

因此,“最后一公里”的稳定性不仅决定了货能否送达,更决定了电商卖家的收益稳定与品牌信任的延续。要走出困局,必须多方共治。

在2019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大代表呼吁从法律层面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规范末端派费结算机制,遏制以罚代管的乱象。未来应建立更透明的派费标准与内部考核机制,防止成本与风险无限制地下沉。

另一方面,总部与行业也需要主动改革。鼓励网点多元化经营——发展同城即时配送、社区团购、前置仓服务、广告展示等新业务,延长收入链条。总部则应让利末端,优化派费结算周期,减少无序罚款。只有当网点能在合理利润中运转,整个网络才能稳得下来。

对于平台与商家而言,也需要调整策略。平台在履约环节可以引入更多第三方合作伙伴,建立应急调度机制,防止单一区域停摆带来系统性风险;卖家在选择物流合作时,应把“末端网点稳定性”作为关键指标,而不仅仅看单价与时效。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本质上是行业分配结构与服务机制的失衡。过去十年,中国快递靠价格战赢得规模,如今,能否持续、稳定地高效配送,将决定整个电商生态的可持续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科技   包裹   快递   网点   总部   利润   链条   承包商   行业   体系   业务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