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罗永浩一条吐槽西贝的视频直接把这家餐饮连锁拽进了舆论漩涡。
说实话,我当时刷到那视频还没太在意,毕竟餐饮品牌被吐槽是常事,可谁能想到,接下来120小时里,西贝的操作能一步步把小争议变成大麻烦。
视频里罗永浩大概说的是西贝菜量缩水、用餐体验下降,这条内容没发多久就火了,相关话题很快被刷上社交平台热搜。
按说这时候西贝好好回应,听听消费者的想法,这事大概率能压下去。
结果西贝第一波回话全在说“产品符合行业标准”,完全没提消费者觉得“吃着不爽”的事儿。
我当时就想,这回应是不是没抓着重点?人家要的是被重视的感觉,不是看你拿行业标准当挡箭牌啊。
这还不算完,没过两天就有消费者晒出西贝客服的聊天记录,里面客服直接甩了句“爱买不买”。
这话一出来,网友更炸了。
本来大家只是吐槽体验,现在直接觉得西贝态度傲慢。
之前我路过西贝北京的几家门店,饭点都得排队,可这事儿发酵后再去看,午市时间店里空位都不少,明显没以前火了。
第三方平台后来也出了数据,西贝的口碑指数掉得挺厉害,说“再也不去”的评论多了一大截。
西贝这波操作最让人看不懂的,是创始人居然亲自下场“硬刚”质疑的网友。
老实讲,创始人直接掺和到舆论争议里,很容易把个人情绪带进去,反而让事情更难收场。
有次我跟做餐饮公关的朋友聊起这事,他说西贝根本没搞懂现在消费者要啥,现在不是企业说“我没问题”就行的时代,消费者更在意你有没有听他们说话,有没有改的诚意。
就像有人吐槽菜量变少,西贝非要辩“我们符合份量标准”,这就像人家说菜咸了,你非要解释“盐放得刚好符合食谱”,完全没说到点子上。
《孙子兵法》里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西贝现在连“知彼”都没做到,既没看懂消费者吐槽背后是“还想继续光顾”的期待,也没明白社交媒体上“态度比真相传得快”的规矩。
如此看来,它的口碑掉得快,其实一点都不意外。
对比一下肯德基2022年那波食品安全麻烦,西贝真该好好学学。
当时肯德基某款产品查出问题,6小时内就全网道歉,24小时把涉事产品全下架,48小时还公开了原料供应商的清单,高管甚至直播整改的全过程。
本来大家还担心肯德基会丢客户,结果三个月后它的客流反而涨了。
人家靠“透明”赢回了消费者的放心程度,西贝倒好,靠“硬刚”把之前攒的信任一点点耗光,这操作简直是反过来走。
本来想西贝可能会借鉴下同行的成功经验,结果看它的应对,怕是连作业都抄错了。
危机公关从来不是跟消费者争输赢,是让大家重新相信你。
西贝连这点基本逻辑都没搞懂,难怪事情会越闹越大。
西贝要是真想从这事儿里缓过来,光道歉肯定不够,得从根上改。
很显然,它现在的管理体系有点跟不上趟,连个基本的舆情应对流程都没有。
比如得有个实时监测舆论的机制,一发现苗头就有人跟进,不能等火烧到家门口了才想起找灭火器。
而且创始人别再拍脑袋做决策,应该让专业的公关团队评估风险,再联动后厨、门店这些部门拿整改方案,每个环节都得有明确的时间要求,比如几小时内必须给初步回应,几天内要拿出具体改进办法。
用户沟通的逻辑也得重搭。
之前那种“消费者是来挑刺”的想法必须扔掉,不如建个用户群,定期问问大家的意见,甚至邀请老顾客去试新菜、提建议。
这样一来,消费者从“找茬的”变成“出主意的”,不仅能减少争议,还能让大家更有归属感。
我之前去过一家小餐馆,老板就总在群里问大家想吃啥、哪里需要改进,生意一直特别好,西贝这么大的品牌,反而没做到这点,挺可惜的。
还有一线员工的沟通能力,也得好好培训。
别再让“我们符合行业标准”“这是个别情况”这种话出现,得教他们怎么说才能让消费者觉得被重视。
比如有人吐槽菜量,就说“您提的问题我记下来了,这就反馈给厨房优化份量”,而不是急着辩解。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西贝之前让客服说“爱买不买”,这种话一出口,不管后续做多少补救,消费者心里的疙瘩都难解开。
毫无疑问,现在的消费者不缺选择,谁都不愿意找个跟自己较劲的品牌消费。
西贝要是还抱着老一套的管理思维,继续用“硬刚”的态度对待消费者,那它的品牌信用账户早晚会被掏空。
之前排队等位的场景,怕是很难再回来了。
其实餐饮做的就是回头客的生意,多听听消费者的话,多拿出点诚意,比啥都强,这道理,西贝真该早点想明白。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