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赚上百亿!中国起源的“发霉豆”,火遍日本还成国家战略物资

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你绝对想不到!中国秦汉时期就有的豆豉,到了日本摇身变成纳豆,每年能卖超百亿人民币,甚至还被列入国家战略物资清单!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颗成本仅200元的发霉豆,在日本能卖出天价,反观在中国却曾被当作不起眼的调味品。

那么为啥源自中国的豆子,能在日本创下商业奇迹呢?

一颗豆子里的健康密码

这事儿得从一千多年前说起,公元753年,大唐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光带去了佛法,还带了咱中国秦汉时期就有的调味品豆豉。

一开始这豆豉在日本寺庙里给僧侣补蛋白质,因为总在寺庙厨房纳所制作,慢慢被叫成了纳豆。

不过那会儿的纳豆还没火,直到江户时代,日本人发现用稻草裹着发酵,豆子会变得黏糊糊还能拉丝,才算有了自己的特色。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不起眼的拉丝豆,后来能成日本的香饽饽?

纳豆真正封神,全靠现代科学,1980年日本学者须见洋行在实验室做了个实验:把纳豆提取物滴在人工血栓上,血栓居然溶解了!

他把这种物质叫纳豆激酶,就像血管里的疏通工,专门对付血栓。

溶栓速度是临床药物尿激酶的19倍,而且普通药在体内只能工作5到15分钟,纳豆激酶能持续16小时。

光这一点,就把纳豆从普通食物变成了健康神器。

后来人们还发现,纳豆里的维生素K2是原始大豆的124倍,这玩意儿能把血管里的钙赶到骨骼里,既护血管又强骨头。

每颗纳豆还有10亿个活性益生菌,对肠道也好。

1996年,日本爆发大肠杆菌疫情,令人瞩目的是,常食纳豆的地区感染率极低。

这一鲜明对比,宛如一则极具说服力的活广告,凸显了纳豆在特殊时期的独特作用。

再加上日本人均寿命84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只有中国的75分之1,大家都觉得纳豆功不可没,吃纳豆慢慢成了日本的健康习惯。

从手工作坊到百亿帝国

有了健康背书,日本企业开始搞事情,早在1905年,北海道大学的池村博士就分离出纯纳豆菌种,这一下,纳豆生产不用再靠稻草、看天吃饭,能规模化工业生产了,品质也稳定了。

日本企业还特别会讨好消费者,知道有人嫌纳豆味怪、黏糊糊,就开发出纳豆饼干、脆片、冻干纳豆,不想吃豆子只想补营养?

那就做成纳豆激酶胶囊,光这一个品类,市场规模就有25亿,年增长率近40%。

如今日本纳豆产业成绩斐然,年销售额逾152亿人民币,全球市场规模达26亿美元。

其中,Takano、AZUMA等前四大厂商占据全球45%的份额,尽显行业主导地位。

更狠的是,2016年日本还想给纳豆定国际标准,就像法国保护香槟一样,把话语权攥在自己手里,不让别人轻易分蛋糕。

反观咱中国,纳豆的老祖宗豆豉早就没了风光,宋朝以前,豆豉还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调味品,可自从铁锅普及,炒菜讲究色香味,黑乎乎、味重的豆豉就不合主流审美了。

再加上中国豆制品太多,豆腐、豆浆、腐竹啥都有,豆豉慢慢成了边角料,健康价值也没人提了。

直到2003年,中国才出了第一盒现代纳豆,可市场早就被日本抢占了,2023年中国纳豆市场规模才4.15亿元,跟日本的152亿比,差了近40倍。

为啥这么惨?一是很多人不习惯纳豆的黏糊味,二是不少人以为纳豆是日本特产,不知道源自中国,没文化认同感。

不过现在也有机会了,中国人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企业开始瞄准两类人:25-35岁爱健康的年轻人,还有想防三高的老人。

他们开发低臭纳豆、黑豆纳豆,价格比进口的便宜30%,还推广家用纳豆机,同时科普纳豆源自中国豆豉,想唤醒大家的文化记忆。

部分企业另辟蹊径,前往东南亚、中东等地开设工厂,如此一来,得以巧妙绕开美国的关税壁垒,于当地市场逐步拓展业务,为自身发展谋得新机遇。

一颗纳豆的故事,其实是两种发展模式的对比,日本把传统食材用科技解码、用产业运作、用国家推动,挖到了最大价值。

而咱中国的很多传统宝贝,比如豆豉,不是不好,是没找到现代商业的玩法。

结语

未来中国纳豆能不能起来,关键看咱能不能讲好老祖宗的故事和科学的故事,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对路。

这可不是一颗豆子的小事,是咱怎么把传统宝贝变成现代财富的大事,毕竟好东西不能只让别人赚钱,咱自己也得把握住!

参考资料:

金台资讯《日本筑波大学新研究揭示纳豆如何抑制动脉硬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美食   战略物资   日本   中国   起源   国家   豆豉   豆子   黏糊   健康   苏木   激酶   血栓   调味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