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重磅会议即将召开,市场围绕着会议预期已经开始交易。
一般来说,政治局会议每月一次,其中,4月、7月、12月的这三次,重点讨论经济议题。4月布局开年工作,7月承上启下,调整并定调下半年,12月年度总结。
1,上半年经济回顾
关于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了,具体可以查看《经济半年报:韧性十足,隐忧浮现,沉着应对》,我简单说几个重点。
上半年经济很不错,在美国打压下还获得了5.3%的增长,超过预期,全年完成经济目标问题不大。
但问题也是存在的,房地产继续恶化,两新两重的刺激政策效果可能会在下半年消退,抢出口效应也会消退,美国的关税政策将会在下半年真正开始发挥作用。
国内反内卷出炉,很多人寄予厚望,但反内卷是存量转移,而不是需求增量变化,对刺激总需求可能还不明显。
因此,下半年经济面临外需退烧,内需消退的问题。
2,会议前瞻:扩张还是维持?
✓化债
现在中国处在一个化债的阶段,过去在房地产时代,由于过度乐观,地方政府画了大饼,承担了过多的债务。
然而,随着美国的打压,以及本身的周期下行问题,投资收益率不足,现在这些债务的利息就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负担,束缚了地方财政的空间。
政府财政不扩张,就无法抵抗房地产下行周期的力量,怎么办呢?
正所谓债务不能消失,但可以转移。去年10月中央推出一揽子化债新政,其中明确2024年至2028年五年内,将发行10万亿元专项债券,用于置换10万亿元存量隐性债务。本质上,就是用高息债务置换成低息债务,对应的就是降低银行存款利率。
而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发行的化债类政府债券总规模约22607亿元,占全年化债总规模(28000亿元)的81%。
这也是为什么财政刺激比较给力的原因之一,下半年化债额度已经很少了。
所以,此次会议,对下半年化债是不是增加额度可能会有方向性的指引。
但,这个事情不是长久之计,有些城市和省份,怕是永远也还不上,这就得改变收税的模式。比如,以前都是生产的增值税,而生产主要集中在沿海/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其他地区就有点问题了。
✓地产
地产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可能有希望,但我觉得前几天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反内卷
反内卷的问题,在政治局会议上可能会再次提及,毕竟这是中国供给侧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本质上是为了减少内耗,但实际上是存量转移,不是增量。
✓科技
上半年经济亮点还是不错的,在一些中高端产业中,还是稳步升级。而且还从长远来看,供给侧改革才是王道,产业升级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有了钱,都不是问题。升不了级,都是问题,贫贱夫妻百事哀。
总的来看,如果不做任何改变,下半年经济走弱是可预期的,我们要看的是政府是否会有新的增量政策,来对冲这种情况。政府的态度是托,还是稳,又或是冲。
4月份政治局经济会议的说法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这就是一个明显的扩张性说辞。那么,在经历了3个月的实施之后,态度又会如何改变呢?所以,接下来的政治局会议指向的方向很重要。
3,谁都知道这是底部!
最近,我发现市场上多头的声音越来越多,真应了那句话,涨了之后,自有大儒辩经。这些观点,我都会去看,因为我要防止自己过于沉醉分析,要查缺补漏。
过去1个月,大宗商品价格在超跌之下,迎来了一轮反弹,不少人已经称之为大宗商品的狂欢与反转,只是一味的从周期的角度去分析。这都是废话,现在这个市场上,谁都知道,大宗商品在底部,看多永远不会错,无非是短期错而已。
主要观点认为,当前正处在大宗商品从萧条转向的过程,经济陷入低增长、低通胀,企业普遍缩减产能、减少资本开支(供给端收缩)。而新的技术革命萌芽催生全新需求,叠加全球央行放水刺激经济,将会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这个逻辑没有错,但,大多数人都死在了山脚下。至少,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全球央行放水,技术革命也没有催生大量新需求,AI革命虽然非常有前景,但目前仍然是投资阶段,还没有大规模实战,尚未能对全球总需求产生明显影响。
我们在判断行情的时候,不能靠着一厢情愿去做估计,还是要用数据去说明问题。人可能会说谎,但数据不会说谎。
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基建经过这几年的下跌,已经没有什么下降空间了,它对于宏观的影响力已经大幅下滑了。嗯,我只能说,这种观点,我在保交楼的时候也看到过。
现在很多迹象没有显现出来,本质上是由于政府用逆周期调节的方式,延缓了趋势的发生,而不是阻止了趋势的发生,这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用挪用未来需求的方法,堵上现在窟窿的办法。但,如果我们去看绝对量,就会发现,传统基建地产仍然会有巨大的下降空间。横向对比,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GDP占比仍然太高了。
比如,2025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60536亿元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总额为248654亿元,仍然高达37.6%,而正常发达国家是低于20%的。
当前我们国内宏观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产能扩张与逆全球化的矛盾
随着我们不断扩张产能,原本寄希望于全球化把产品卖到全球,可是没想到欧美对我们竖起了关税墙,产能利用率不足,这就导致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周期下行
我们建设房产、地铁、公路、铁路,这些都是超长耐用品,美国有的地铁还是百年前的产物。同样,我们建设了那么多房子,没有必要了,那么建设这些房子、基建的人,就要失业了,干了一辈子建筑业,没工作了,就会减少消费。而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国际上的宏观也遇到了两个主要的问题:
✔ 中国产能冲击
由于中国具有庞大的工程师团队,优秀的基础设施,这就导致中国制造具有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以前是技术不行,但经过中国制造2025的培育,中国以汽车为代表的中高端产能开始反攻全球发达市场。
问题就来了,中国人多赚一点,他们就得少赚一点,因为这已经变成了一个存量市场,或者说增量不那么快了。所以,这几年开始搞逆全球化,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中美科技大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美国把欧日韩的市场全都吃干净了,导致欧日韩基本上没有什么增强,过去20年,真正增长的只有中美两家。
一步迟、步步迟。已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落伍的欧日,在未来的AI赛道,基本上也就告别了。这个赛道,也就剩下中美了。针尖对麦芒,美国试图用封锁的方法,来延缓中国的进步。
因此,整个宏观是东西对立,长短对立的问题。在这种对立的格局中,谁敢说宏观已经见底?全球关税大战仍然不亦乐乎。要么就是忍不住大放水,要么就是科技大爆发带动需求上涨。
前者,通常需要有一定的弱势行情,迫使当局两权相害取其轻,然后才会大幅度印钞。
后者,技术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先有产品,整个产业链的扩张是需要时间的,这种供给侧的变化,通常更加温和。
可是,目前,这两种情况,都还没有看到,还需要走一步看一步。而,此次的政治局经济会议,就相对比较重要。
但,我还是不太乐观。因为时间站在我们这边,不需要做什么多余的动作。只需要托底维持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定力,发挥中国庞大市场规模、超大人才市场、超现代基础设施的三大比较优势,市场会自动完成产业升级的,一切就好了。
经济复苏,无需画蛇添足。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