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狼牙山五壮士”,很多人脑子里都会冒出那张课本里的插图:五个战士站在悬崖边,面对日军,宁死不屈。这事儿发生在1941年9月25日,是抗战时期的一个经典故事。五个人跳崖,三个人当场牺牲,可葛振林和宋学义居然活了下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同样的跳崖,命运却不一样?葛振林晚年的时候,终于把这个秘密说了出来。其实,这不是单纯的运气,而是跟地形、选择还有群众的救援脱不开干系。
先说说这五个人是谁。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团第七连第六班的战士,名字分别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别看现在叫他们“五壮士”,其实他们出身都很普通,就是抗战年代里千千万万农村小伙子中的几个。
1941年8月,日军在华北搞了个大动作,七万多人对晋察冀根据地来了一次大规模“扫荡”。目标很明确:要把八路军和共产党根据地彻底搞垮。9月24日,3500多个日伪军扑向河北易县的狼牙山一带,想把八路军主力围住。晋察冀军区得到消息,赶紧组织部队和三万多老百姓转移。第一团第七连的任务是挡住敌人,给大部队争取时间。第六班这五个人被留下来断后,等于把最硬的骨头扔给了他们。
狼牙山这地方,地形很特别。山高路险,棋盘陀是最高的主峰,三面都是悬崖,底下全是乱石和树林。那时候是秋天,山上风大,松树密得跟屏障似的。第六班带着枪、手榴弹和一些假情报上了山,准备跟日军硬碰硬。
战斗是9月25日早上打响的。日军分成三路往山上冲,人数多得吓人。马宝玉带着四个人守在山顶,靠着地形优势跟敌人周旋。葛振林用机枪扫射,胡德林和胡福才埋地雷,宋学义扔手榴弹,五个人配合得挺默契。开头几波进攻,日军吃了大亏,死伤上百人。他们还故意把敌人往山顶引,弄了些假阵地迷惑日军,让日本人以为碰上了主力部队。
打了五个多小时,子弹和手榴弹全用光了。日军越逼越近,到了中午,五个人退到棋盘陀峰顶,前头是敌人,后头是悬崖。武器也没了,他们就砸了枪,免得落进敌人手里。日军喊话让他们投降,五个人根本不搭理。没办法了,马宝玉带头决定:跳崖。不是想死,而是不能被抓,宁可摔死也不能当俘虏。
五个人站成一排,跳崖的顺序是马宝玉打头,葛振林第二个,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跟在后面。棋盘陀的悬崖大概有100米高,底下是乱石堆和树林。跳下去的人,运气不好就直接摔死,运气好可能被树枝挂住。这次跳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个人直接掉到底下,当场没命了。葛振林和宋学义却活了下来,身上虽然伤得不轻,但没死。这是为啥?
狼牙山的地形不是那种光秃秃的直上直下悬崖,而是有点复杂。棋盘陀南边那块,崖壁下面有缓坡,还有不少松树和灌木丛。葛振林跳的时候,撞上了树枝,整个人挂在半空,翻滚了几圈才停住。宋学义落在一片刺丛里,腰和腿受了重伤,但也没摔到底。反过来,马宝玉他们仨跳的地方,底下就是陡直的崖壁,啥缓冲都没有,直接就没命了。
这不是瞎猜,历史资料里提过,葛振林和宋学义落的地方确实有树和缓坡。狼牙山的地形图也能看出,棋盘陀南侧比北侧平缓一些,植被也多。跳崖这种事,生死就差那么一点儿,撞上树枝和摔石头区别可太大了。
葛振林晚年说了不少关于跳崖的事儿。他说那天跳之前,他们其实聊过几句,知道悬崖不是一边陡到底。葛振林对狼牙山的地形熟得很,平时就爱观察山势。他跟宋学义说,往右边跳,那边树多,可能有点活路。跳的时候,他故意朝南边使劲儿,尽量让自己落进树林里。宋学义也跟着他跳,方向差不多。这说明啥?活下来不是纯靠运气,葛振林的经验和判断起了大作用。
当然,这不代表他们就肯定能活。100米高的悬崖,跳下去能不死还是得看命。葛振林自己也说,他撞上树枝的时候昏过去了,醒来发现自己挂着,头破血流,能活下来他也觉得挺悬乎。宋学义更惨,腰椎都断了,疼了好几天。两人能撑下来,真挺不容易。
跳崖没死只是第一步,活下来还得靠人救。葛振林和宋学义掉下去后,日军朝崖下开了几枪,以为人都死了就撤了。到了晚上,两人爬到一个庙附近,已经没力气了。幸好当地老百姓发现了他们。青年救国会的余药夫和一个道士李圆忠带着担架,把他们抬到庙里,用草药和酒给他们治伤。后来民兵又把他们送回部队,才算彻底脱险。
这事儿得说清楚:没老百姓帮忙,葛振林和宋学义早完了。当时是秋天,山里冷得很,两人又受了重伤,流血又疼,靠自己根本熬不过一晚上。当地群众冒着被日军发现的风险救人,这份恩情葛振林一辈子没忘。他晚年老提这事儿,说群众是他们的命根子。
葛振林和宋学义活下来后,伤好了又回部队接着打仗。葛振林后来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立了不少功。解放后,他调到湖南衡阳干后勤,1981年离休,2005年去世,活了88岁。他晚年干了件大事儿,就是给学生讲抗战历史,不收一分钱,特别实在。宋学义1947年回了河南老家,当了村支书,带村民搞生产。1971年他去世,才52岁,身体一直不太好,跟跳崖留下的伤有关系。
葛振林晚年还澄清过一些谣言。90年代网上有人胡说五壮士没跳崖,或者有人投敌了。他气得不行,亲自写信、讲课,把当年的事儿一件件摆出来,说“我们五个人都跳了,谁也没怂”。他去世前把荣誉证书和信都留给家人,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战斗后没多久,1941年11月,晋察冀军区就把他们封为“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被追认为烈士,宋学义入了党,葛振林得了奖章。后来还修了纪念塔,聂荣臻写了碑文。这事儿上了报纸,拍了电影,进了课本,成了抗战精神的标志。
五壮士的故事为啥这么火?一是他们真不怕死,宁可跳崖也不投降,这股劲儿太打动人了。二是老百姓的参与,说明抗战不光是军队的事儿,大家伙儿都得上。这故事激励了好几代人,连现在去狼牙山旅游的人都不少,纪念碑那儿老有人献花。
这几年,有人质疑五壮士的事迹,说跳崖没那么惨烈,或者怀疑细节。其实历史资料挺清楚的:五个人确实跳了,三人死了,两人活了。当年《晋察冀日报》的报道、葛振林的回忆、地方档案都对得上。没必要把这事儿神话,也不用怀疑他们的勇气。跳崖是当时唯一的路,他们选了最硬的那条。
葛振林晚年说的话挺实在:“跳崖不是为了死,是为了让更多人活。”这话听着简单,但想想那场景,真挺沉重的。他们不是啥超人,就是普通兵,关键时候顶住了。这才是五壮士牛的地方。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讲的是勇气,也是智慧。葛振林晚年说的秘密——地形判断和群众救援——让我们知道,英雄不是光靠运气活下来的。他们的选择,救了大部队,也救了自己。这事儿你咋看?觉得他们跳崖值不值?有啥想法,欢迎底下聊聊,一块儿缅怀这段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