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字数:2600阅读时间:5min
在追求低卡路里、少添加的当代饮食观念下,年轻人看到传统糕点的高糖含量就皱眉,闻到腊味的浓郁油脂香就却步,进而将这类土特产归类为“难吃”。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土特产为何流行。
▼
(IC photo/ 图)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涌现了许多特殊的求助帖。
发帖人求助各地网友,推荐当地又便宜又难吃的特产,带给同事,以此化解平日里受的委屈——这类“难吃伴手礼”往往以高糖、高油、口感奇特为特征。
“买难吃伴手礼送同事”的调侃背后,其实隐藏着真问题——如果真的很“难吃”,为何还能成为土特产/伴手礼,并且长盛不衰?
“高油高糖”的土特产
土特产是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或人文传统孕育的专属产品,通俗地说,就是别处买不到、这里才有的特色东西。伴手礼则侧重礼品属性,既可以是土特产,也能是非地域特色的物品。
这里网友讨论的“难吃伴手礼”,主要是指“难吃土特产”,出差在外的打工人带回分享给领导和同事的出差地的特色之物。
送给领导的“难吃土特产”,是怎样的“难吃”?事实上,食物的变迁始终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规律,真正不符合大众口味的难吃食物,早就被时代的浪潮淘汰。
我们今天能接触到的传统特产,大多是经过数代人的味蕾检验而留存下来的,其存在本身就证明了,它具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和市场价值。
而网友所说的“难吃土特产”,高油高糖的占据了半壁江山,这背后主要是健康观念在起作用。在追求低卡路里、少添加的当代饮食观念下,年轻人看到传统糕点的高糖含量就皱眉,闻到腊味的浓郁油脂香就却步,进而将这类土特产归类为“难吃”。
何以很多地方的土特产,高油又高糖呢?
首要原因是食材选择的局限性。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每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本地能够种植或获取的原材料,某些特殊口味的形成,是为了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盛产但其他地区罕见的食材。
就像金华火腿,它的诞生与当地气候、物产密不可分——浙中山区冬季湿冷,适合猪肉缓慢发酵,本地特有的“两头乌”猪种又脂肪分布均匀、肉质细嫩,传统工艺通过盐腌、风干和霉变,让火腿形成了“色如琥珀,香胜幽兰”的品质。即便现代技术普及,离开金华的气候环境,火腿的风味还是会变。
土特产普遍高油高糖,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需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高热量食物是极其珍贵的资源,因为糖分能快速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脂肪能帮助储存能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食物短缺。
这种生理需求逐渐转化为人们的饮食偏好,使得高糖高油的食物不仅成为补充体力的必需品,更被视为美味佳肴的代表。现在一些看起来“过时”的美食,小时候可是喜宴等重大场合以及春节才能吃得上的大餐。
比如广东猪油糖是一种传统糖果,以猪油、糖、面粉等为主要原料,口感香甜软糯,带有浓郁的油脂香气。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它是日常解馋的小吃,也是节日或走亲访友时的馈赠佳品。
同理,还有广州鸡仔饼,馅料中既有肥猪肉带来的丰润油脂,又有足量的蔗糖赋予甜香。不过如今,它们都因为“甜得发齁”“太油腻”而被网友提名为“难吃伴手礼”。
高油高糖本身,其实也有保鲜的功能。在没有现代冷藏设备的年代,人们依赖高盐、高糖、高油或发酵等方法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高糖的原理在于,糖有很强的吸水性,它就像一道“屏障”,能把食物中的水分牢牢“抓”住,让细菌、霉菌这些会导致食物变坏的微生物很难获得生存所需的水分。没有足够的水,微生物就没法生长繁殖,食物自然就不容易变质。
广东的糖冬瓜,是利用高糖防腐的典型代表。将冬瓜切条后反复浸煮于浓糖液中,蔗糖渗透入瓜肉纤维,形成高达60%以上的糖分浓度。
高渗透压环境使微生物细胞脱水失活,同时糖液包裹隔绝氧气,双重抑制细菌繁殖,这种工艺无需现代保鲜技术,便能让冬瓜在湿热气候下保存数月。
总之,这些今日因高油高糖等特点而被现代人视为“难吃”的特产,实际上是历史条件下生存智慧与生活方式的味觉结晶。
(IC photo/ 图)
“长寿”的土特产
让很多人诧异的是,在健康饮食的大趋势下,那些油光发亮、甜得发齁或者味道奇特的土特产,依然在产地顽强生存——它们有着怎样的“长寿密码”?
从文化层面来看,土特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证明:证明这片土地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哲学,更构建了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比如著名的北京豆汁儿。它是一种以绿豆为原料,经浸泡、磨浆、发酵后制成的传统饮品,有浓厚的酸馊气味,质地浓稠,与常见饮品的清甜或醇厚口感差异显著。这种特殊风味让初次尝试者往往难以接受,但对北京人而言,豆汁儿承载着深厚的地域记忆。
旧时它是街头巷尾常见的平民吃食,搭配焦圈、辣咸菜食用,是寻常人家早餐或日常小食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它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成为联结地域身份、唤起集体生活记忆的文化符号,凝结着老北京的市井气息和生活智慧。
人类的味觉也很奇妙,大脑中处理味觉的区域与情感记忆的中枢紧密相连,这使得童年时期形成的口味偏好往往伴随一生。那些高油高糖的地方特产,是过去物质匮乏年代的味觉奢侈品,是节庆和重要场合才出现的珍馐。
这种历史形成的味觉记忆,深植于当地人的情感结构,即使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依然代代相传。比如汪曾祺写他老家高邮的咸鸭蛋,“质细而油多”,“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念念难忘,“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此外,从经济生态角度来看,在不少产地,土特产的生产已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种植到加工制作,再到本地销售网络,涉及众多从业者的生计。这些产业可能技术门槛不高,却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的地区,其就业支撑作用不可替代。
即便现代工艺能够生产出更健康、更便宜的替代品,地方政府也会出于经济稳定的考量,对传统产品保持宽容——比如对于很多本土“老字号”开店给予店租优惠等,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此外,也不应忽视土特产在社交礼仪中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到某地出差,携带当地特产分享给好友、同事是一种礼仪(不遵守也没事)。它的价值不在于味道是否可口,而在于传递一种心意。
即便味道不佳,只要还能承担伴手礼的功能,土特产就有持续流通的需求。网友发帖打听“难吃伴手礼”,也从侧面说明了土特产的礼仪作用。
网友的调侃归调侃,真要是给同事送伴手礼,还是得事先了解同事老家是哪儿的,可别挑到人家老家的土特产送。万一同事尝到熟悉的味道,还以为你特意选了他熟悉的家乡味,一不小心就感动了。
本来想让他吃个哑巴亏,反倒被误以为是“过分贴心”,想到这一场面,我的脚趾不由得抓地。
▼
如果能在工作中交到知心朋友,进行一些适当社交还能心甘情愿,可问题是,自从有了职场,就一直有一个不解之问:同事真能变成朋友吗?
· 南周知道出品 ·
· 未经授权 不可转载 ·
· 欢迎朋友圈哦 ·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