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半导体搞大事!0.2埃精度打破垄断,刻蚀机改写中国芯片格局

半导体圈藏不住的好消息。

中微半导体这家中国企业直接搞出0.2埃精度的刻蚀机,还打破了国外在高端刻蚀技术上的垄断。

要知道,刻蚀机可不是普通设备。

它相当于芯片生产的“精密手术刀”,芯片上那些细到纳米级的电路,全得靠它一点点“雕刻”出来。

精度越高,意味着能做出更小、更快、更省电的芯片,而这正是高端芯片制造的关键。

与此同时,全球半导体市场正朝着“万亿级”狂奔。

2025年全球半导体销售收入会达到6970亿美元,2030年更是要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一边是中国企业在核心设备上实现突破,一边是近在眼前的万亿美元市场。

中国半导体到底有没有准备好接住这个机遇?

中微刻蚀机有多牛

先搞懂一个问题:刻蚀机的精度到底有多重要?

打个比方,芯片上的晶体管就像密密麻麻的“小开关”,开关越密集、线路越细,芯片性能就越强。

而刻蚀机的任务,就是把设计好的线路图案“刻”在硅片上,精度差一点点,整个芯片就可能报废。

中微公司ICP双反应台刻蚀机Primo Twin-Star

之前在高端刻蚀领域,国外企业几乎垄断,中国想要做先进制程芯片,就得看别人脸色。

但现在中微把这个局面打破。它最新的ICP双反应台刻蚀机PrimoTwin-Star精度直接做到了0.2A。

这个数字普通人可能没概念,咱们换算一下:

硅原子的直径大概是2.5A,0.2A就相当于硅原子直径的十分之一。

要是跟人类头发比,它的精度比头发丝细500万倍。

更厉害的是,这台刻蚀机还藏着“省钱又高效”的设计。

它是双反应台结构,两个反应台能独立干活也能同时运作。

占地面积比单台机小很多,却能提高产出效率,覆盖了60%以上的刻蚀场景。

而且经过实际测试,它的稳定性特别能打。

200片硅片轮流在两个反应台上加工,氧化硅、氮化硅这些常用材料的刻蚀速度差别特别小。

甚至比单个反应台加工多片硅片的差别还小。

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早就落地量产了。

比如中微的PrimoD-RIE系列刻蚀机,现在已经有2000多个反应台在逻辑芯片产线上用。

其中近600个直接用在5纳米及更先进的产线上。

就连中国台湾的企业都主动采购了中微的首创机型,这足以说明它的实力已经得到了行业认可。

从时间线看,中微的突破也不是“一蹴而就”。

2004年公司刚成立时,就盯着刻蚀机技术发力。

2006年,第一代双反应台刻蚀机就通过了国际客户的验证,拿到了重复订单。

再到现在突破0.2埃精度,整整20年,才从跟跑到部分领跑。

突破改写芯片格局

中微的刻蚀机突破,不只是“一台设备变强”,而是直接改写了中国芯片制造的逻辑。

之前中国做高端芯片,有个绕不开的难题,光刻机精度不够。

为了做出更细的线路,只能用“套刻”技术,简单说就是在硅片上多次曝光、多次刻蚀。

但这种方法有个大问题:成品率会断崖式下跌。

举个例子,要是一次刻蚀的成品率是90%,两次就是90%×90%=81%。

要是第一次成品率只有10%,两次就只剩1%了,成本直接翻好几倍。

现在刻蚀机精度提上来了,情况就不一样了。

更精准的刻蚀能减少“套刻”的次数,成品率自然跟着涨,芯片的生产成本也能降下来。

而且刻蚀精度高了,芯片的性能也会跟着提升。

线路越细,晶体管的“栅极”就越薄,电子在里面移动的时间更短。

芯片的主频就能提上去,同时还更省电。

比如手机芯片,要是用了这种高精度刻蚀的技术,可能反应更快,续航还能多撑几个小时。

对整个产业链来说,中微的突破更是“定心丸”。

之前国内的芯片代工厂,想做先进制程,要么买不到高端刻蚀机,要么得花高价从国外进口。

现在有了中微的设备,代工厂的产能和良率都有了保障,也不用再担心“断供”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中微的突破消息一出来,国内不少芯片代工厂的股价都跟着上涨。

行业里的人都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产能红利”。

而且中微没只盯着刻蚀机。现在它还在薄膜沉积、外延设备这些领域发力。

比如推出的PreformaUniflash系列原子层沉积设备。

能满足先进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的需求,直接对标国际巨头应用材料的产品。

甚至有业内人士说“中微的产品在部分效果上更好”。

这款设备2026年还要推出第二代,节奏一点不慢。

万亿市场的机遇挑战

看着中微的突破,再看看全球万亿美元的半导体市场。

中国半导体的机遇确实肉眼可见,但挑战也没藏着掖着。

全球半导体市场正被人工智能推着走,比如英伟达靠AI芯片,市值已经是英特尔的27倍。

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也在催生新的需求。

比如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现在不仅用在新能源汽车上,机器人关节驱动也得用。

预算203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突破1万亿美元,只要行业年均增长7.5%就行,这个速度并不算难。

中国这边,虽然整体半导体投资最近两年有点缩水,但半导体设备是唯一逆势增长的领域。

2025年上半年,设备投资同比涨了五成。

而且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江苏、上海、浙江三个地方占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半导体投资。

比如上海临港,2018年集成电路产值才1亿元,2025年预计能到500亿元。

聚集了中微、中芯国际、长电科技这些头部企业,从设备到制造再到封测,产业链越来越全。

但挑战也很现实。

核心零部件还依赖进口,虽然中微的整机技术很强,但有些关键零件还得从国外买。

这就像“身子骨硬了,却还得靠别人的零件支撑”,万一被卡脖子,还是会受影响。

研发投入压力大,中微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就有14.92亿元,占营收的30%。

虽然能快速推出新品,但短期会影响利润。

而且不是所有国产设备商都有中微的实力。

很多企业还和国际巨头有“代差”,比如有的设备还停留在成熟制程,没法做先进制程。

还有个实际问题:客户的选择习惯。

北方华创的高管就说过,有客户为保障现金流和生产稳定,就算有国产设备还是会选海外设备。

毕竟海外设备的成熟度更高,客户不敢轻易冒险。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随着中微、北方华创这些头部企业的设备越来越成熟。

国产设备的市占率2025年能突破30%。

从中微突破0.2埃精度刻蚀机,到长三角形成产业集群,再到设备投资逆势增长。

中国半导体已经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有了“跟跑并部分领跑”的底气。

面对全球万亿美元的市场,中国确实有了准备。

有核心设备的突破,有产业链的支撑,还有不断加码的研发投入。

当然,要真正在万亿市场里站稳脚跟,还得啃下“核心零部件自主”“缩小代差”这些硬骨头。

但至少现在,中微的突破已经给中国半导体打开了一扇门:

只要持续搞技术创新,不被短期困难困住。

在全球半导体的万亿蛋糕里,中国一定能分到属于自己的一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科技   半导体   中国   精度   格局   芯片   设备   成品率   硅片   市场   美元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