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还靠催着学?3招让他主动扛责,比天天盯着管用10倍


“孩子都四年级了,写作业还得我盯着,一说学习就磨洋工,他咋就不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呢?”上周家长群里的吐槽炸出了一堆共鸣的家长——有人说每天下班回家先跟孩子“斗智斗勇”,有人说催到嗓子冒烟孩子还在玩橡皮,还有人自嘲“我比孩子还怕开学、怕考试”。

其实真不能怪孩子。四年级孩子心智刚发育,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还停留在“爸妈让我学”“老师要检查”的层面,既没有长远的目标感,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想让他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光靠讲道理、发脾气根本没用,得用对方法,帮他把“学习是自己的事”刻进心里。

第一步:一场“正式谈话”,比100次催促更有仪式感

别再零散地唠叨“你要自觉点”,不如找个周末晚上,全家人坐下来,跟孩子进行一次“郑重的对话”——这不是批评会,而是帮孩子“长大”的仪式。

我邻居家的做法特别值得借鉴:他们提前跟孩子说“周六晚上咱们全家聊聊学习的事,就像开家庭会议一样”,然后把客厅的电视、手机都关掉,连3岁的弟弟都交给奶奶带。爸爸作为主要谈话人,先拿出孩子上周主动整理书包的照片:“你看,上周你自己把书包收拾得整整齐齐,妈妈都没帮忙,这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特别棒!”

接着话锋一转,结合孩子熟悉的例子:“你记得你最好的朋友小宇吗?他每天放学回家,先把作业写完再玩,因为他知道‘写作业是自己的事’。现在你四年级了,也可以像小宇一样,试着自己安排学习。”

然后一定要把“学习的好处”说具体,别讲大道理:“你不是想以后当宇航员吗?宇航员得认识好多星星的名字,还得会算飞船的轨道,这些都得靠现在学习;还有你喜欢的编程课,想写出好玩的游戏,也得先把数学学好。学习不是为了爸妈,是为了你以后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最后明确态度:“从今天起,学习就是你的事了。爸妈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不能天天盯着你写作业。如果按时完成作业,周末咱们可以去公园放风筝;如果没完成,第二天被老师说,得你自己跟老师解释。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事负责,对不对?”

这场谈话的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信任”——不是爸妈在“甩锅”,而是相信他能管好自己。刚开始孩子可能会懵,但多提几次“学习是你的事”,他会慢慢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第二步:敢“放手”让他犯错,比天天监督更能让他醒悟

有个妈妈跟我吐槽:“我试过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结果他放学先看了1小时动画片,作业写到半夜,我实在忍不住又催了。”其实这时候千万不能心软——孩子没尝到“不负责”的后果,永远不会真正长大。

正确的做法是:先跟孩子约定好规则,比如“每天放学回家,先玩30分钟,然后写作业,晚上8点半前必须完成”,然后严格执行。如果孩子没遵守,比如玩到天黑才开始写作业,别骂他,也别帮他写,就陪着他慢慢做,哪怕写到10点。

第二天孩子可能会因为没睡好上课走神,甚至被老师批评。这时候别指责他:“你看,昨天没按时写作业,今天是不是没精神?下次要不要提前安排好时间?”如果老师找家长,坦诚跟老师沟通:“我们正在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麻烦您多提醒他,让他自己承担后果。”

我同事家孩子就经历过一次:因为贪玩没写数学作业,第二天被老师留在教室补,中午没吃上食堂的鸡腿。孩子回家委屈地哭,同事没骂他,只是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得自己承担后果。下次如果想按时吃鸡腿,就得先把作业写完。”从那以后,孩子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他知道,“不写作业”的后果,得自己扛。

当然,刚开始可以适当提醒,比如“现在已经5点半了,你的30分钟玩耍时间快到了”,但别唠叨、别监督。信任孩子,给他试错的机会,他会比你想象中更懂“负责”。

第三步:分情况“帮一把”,别让孩子陷入“自我放弃”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一下子适应“自主学习”,有的孩子会迷茫,有的会偷懒,这时候得根据孩子的情况“搭把手”,但不能“全包”。

如果孩子依赖心强,总喊“妈妈帮我”:可以跟他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表”,把任务拆解开:“17:30-18:00写语文生字,18:00-18:30做数学口算,18:30-19:00读英语绘本”,然后坐在他旁边看书,告诉他:“妈妈在这儿陪你,但作业得你自己做,实在不会的题,先做个标记,最后一起问我。”

刚开始孩子可能每道题都想求助,这时候要坚定:“先把会做的题做完,难的题再想5分钟,想不出来再问我。”等孩子独立完成一部分,及时夸他:“你看,这道数学题你自己就做对了,特别厉害!下次可以试着自己先想办法。”

如果孩子特别贪玩,躲在房间里不学习:别直接推门骂他,可以说“妈妈给你切了水果,开门拿一下”,趁机看看他的进度:“你现在写哪科作业了?要不要妈妈提醒你,还有30分钟就到约定的时间了。”

第二天早上,先表扬再提醒:“昨天妈妈提醒你之后,你很快就把作业写完了,进步特别大!今天能不能试着自己定个闹钟,到点就开始写作业?”别戳穿他“偷偷玩”的事,给孩子留面子,他才会更愿意配合。

记住:“帮忙”不是“代劳”,是帮孩子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慢慢减少帮助,孩子会越来越独立。

最后想说:教育孩子,拼的是父母的“耐心”

有家长问:“我做了这3步,孩子还是偶尔会偷懒,怎么办?”其实很正常——孩子不是机器,贪玩、分心、反复,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不省心”,其实是我们太着急了:才试了3天就想让他彻底改变,才被老师说一次就想放弃。但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反复提醒、反复鼓励,像牵着小蜗牛散步一样,慢慢等他长大。

当孩子第一次主动把作业写完,当他第一次说“妈妈,我今天自己安排的学习”,你会发现:之前所有的耐心和等待,都值得。

毕竟,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了让我们少操心,而是为了让他从小就懂得“为自己负责”——这才是比成绩更重要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育儿   管用   主动   孩子   作业   妈妈   老师   鸡腿   贪玩   这时候   后果   家长   四年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