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季节。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渐盛,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收敛。此时,养生之道应顺应天时,从饮食、起居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为抵御寒冬积蓄能量,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古人总结的立冬养生智慧,凝练为三大原则:少咸多苦宜养肾、少寒多温宜养胃、早睡晚起宜养神。

一、 少咸多苦,封藏之本在于养肾
在中医理论中,冬季与五脏中的肾脏相对应。肾主藏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主水液代谢。咸味入肾,适量的咸味能滋养肾气,但立冬后若摄入过多食盐(咸味),反而会过度调动肾气,加重肾脏负担,甚至损伤肾精,如同过度透支宝贵的库存。
因此,“少咸”是冬季护肾的第一步。日常饮食应减少腌制食品、酱料和过咸菜肴的摄入,保持口味清淡。
与此同时,应“多苦”。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苦荞麦、莲子心等,大多具有清热降火、坚阴固精的功效。在阳气内收、人们偏好温补食物而易生内热的冬季,适当食用苦味食物,能有效平衡体内热气,引导阳气更好地向下焦肾区潜藏,起到固护肾精的作用。这正符合冬季“封藏”的养生要义,为身体储备足够的根基能量。

二、 少寒多温,气血之源在于养胃
立冬之后,寒气当令。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食海鲜以及性质寒凉的水果(如西瓜、梨等),会直接损伤人体的脾胃阳气。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受寒,功能失调,就会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问题,导致营养无法吸收,身体失去濡养,抵抗力自然下降。
“多温”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用性质温热的食物,二是指食用温度温热的食物。温热性质的食物能温中散寒,提振阳气。因此,立冬后的餐桌应多些温热之品,比如羊肉、牛肉、韭菜、南瓜、桂圆、红枣等。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一锅精心熬制的小米粥,不仅能温暖身心,更能直接温养脾胃,促进气血化生,为身体筑起一道抵御外寒的内部屏障。

三、 早睡晚起,蓄养之道在于养神
《黄帝内经》早有明训:“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直接点明了冬季起居的核心——保证充足的睡眠,顺应阳气的潜藏。
“早睡”是为了顺应阳气的收敛。入夜后,阴气渐长,早点入睡有助于人体阳气顺利归藏于肾,避免因熬夜耗损阴精与阳气。
“晚起”并非赖床,而是指等到太阳出来,天地间阳气开始升发时再起床。这样做可以避开清晨的凛冽寒气,避免人体阳气在初生之时就被寒邪所伤。充足的睡眠是修复身体、积蓄能量的最佳方式。在冬季,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保护人体的阳气、固守精气神至关重要,能够有效缓解疲劳、改善情绪,达到“养神”的目的,使人白天精力充沛,神采奕奕。

总之,立冬标志着养生重点的转移。谨记“少咸多苦以养肾,少寒多温以养胃,早睡晚起以养神”这三项原则,并付诸实践,我们便能更好地顺应自然节律,调和阴阳,在静谧的冬日里,为身体打下坚实的健康根基,静待来年春日的生机勃发。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