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亿蒸发!打爱国牌改名的旺旺,为啥还是“旺”不了?

小时候逛超市,总能在零食区看到那罐印着圆脸蛋男孩的红罐子——旺仔牛奶,哭闹着让爸妈买的场景,几乎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可如今再走超市,旺仔牛奶的货架位置好像没那么显眼了,身边买它的人也少了。

曾经靠这罐牛奶撑起1700亿港元市值的“零食之王”旺旺,现在却成了大家口中“靠情怀续命”的品牌。

最新财报显示,旺旺去年全年营收235亿,净利润43亿,单看数字好像还不错,但对比十年前就会发现,它几乎被按下了“暂停键”。

资料参考:2025-06-24东方财富网——中国旺旺年度收益达到235.11亿元 净利润43.36亿元

市值从1700多亿缩水到600多亿,两大主营业务一个增长停滞、一个直接下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改了名字之后的旺旺,是否能重回巅峰时代呢?

一、旺旺的“黄金时代”

要聊旺旺的“不旺”,得先说说它当年有多“火”。

1992年,旺旺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那时候的国内零食市场,说是“一片蓝海”一点不夸张——没有太多知名品牌,消费者对包装零食的需求才刚起步。

旺旺抓住了这个机会,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一边在全国大规模建厂,保证产品能快速生产、供应;一边不计成本地让利给线下经销商,让自己的产品能铺满大小超市的货架。

很快,红罐子的旺仔牛奶、脆生生的仙贝、雪饼,就成了超市里的“硬通货”,不管是过年过节送礼,还是平时给孩子当零食,家长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旺旺。

2013年之前,是旺旺的“巅峰时刻”:

单款旺仔牛奶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0亿,成了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单品”;公司市值一路飙升到1700亿港元,创始人蔡衍明也凭着这份业绩,稳坐台湾首富的位置。

资料参考:2025-05-27上游新闻——旺旺为什么不“旺”了?最后的高光时刻已是10年前的事

那时候的旺旺,说是“零食之王”,没人会反对。

提起零食,就绕不开它;超市里的零食区,它的货架永远最显眼;电视上的广告“再看就把你喝掉”,更是家喻户晓。

谁也没想到,2013年成了旺旺的“分水岭”。

从这一年开始,旺旺的增长突然“踩了刹车”,之后十年几乎没什么大的突破,市值也一步步缩水。

真正出现问题的关键是:时代已经开始改变,但旺旺却还依旧停留在过去。

2013年之前,零食销售主要靠超市、小卖部这些线下渠道,也就是“商超时代”,旺旺靠铺货架的策略吃尽了红利。

但2013年之后,商超的红利慢慢消失了——电商开始崛起,大家买东西越来越喜欢在网上下单。

就是在这个时候,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这些“电商零食品牌”冒了出来。

它们不依赖超市货架,直接在网上开店,跳过中间经销商,价格更透明,还能送货上门。

年轻人尤其喜欢这种方式,躺在家里就能买零食,不用再跑超市。

可旺旺呢?

还在一门心思跟超市货架“较劲”,没及时布局电商渠道,等它反应过来的时候,电商市场的份额已经被这些新品牌抢走了不少。

从那以后,旺旺就像被“卡住”了:虽然每年营收还能维持在200多亿(去年235亿),净利润43亿,比很多小品牌强,但对比2013年的巅峰期,增长基本停滞。

资料参考:2025-06-27中华网财经——多品类轮显疲态,旺旺营收待破瓶颈

十年过去,别的零食品牌要么靠电商翻倍增长,要么靠新品打开市场,只有旺旺在原地踏步,市值也从1700亿港元掉到了600多亿,缩水超一半。

二、现在的“双重打击”

如果说2013年是“第一次失速”,那现在的旺旺,面临的是“双重打击”——线下渠道被量贩零食店抢了份额,消费者的需求也变了,不再喜欢“又甜又贵”的旺仔牛奶。

最近几年,街上多了很多“量贩零食店”,比如好想来、赵一鸣,这些店主打“便宜”,卖的大多是没什么名气的“白牌零食”,价格比品牌零食低不少。

数据显示,这些量贩店已经抢走了40%的线下零食份额,成了很多人买零食的首选。

旺旺也想跟上,说自己已经进驻了这些量贩店,但现实很残酷——量贩店的消费者就是奔着“便宜”来的,旺旺的价格没优势。

比如一罐旺仔牛奶要6块钱,而量贩店里的白牌牛奶饮料只要3块多,没人愿意多花一倍的钱买“旺仔”的牌子。

最后就是,旺旺虽然进了店,却没什么人买,根本蹭不到量贩店的流量红利。

以前大家买零食,看的是“牌子”和“口感”,旺仔牛奶的甜腻口感很受欢迎;但现在,消费者更看重“健康”和“性价比”。

先说健康——现在的家长给孩子买零食,第一件事就是看配料表,旺仔牛奶的含糖量不低,很多家长觉得“太甜了,对孩子不好”,就不愿意买了

年轻人自己买零食,也更偏爱“无糖”“低糖”的产品,比如元气森林的无糖气泡水,就靠“无糖”火了好几年。

旺仔牛奶这么多年,口味没怎么变,还是老样子的甜,自然抓不住健康需求。

再说性价比——现在的零食市场,选择太多了:

蜜雪冰城的奶茶只要5块钱,比6块钱的旺仔牛奶便宜;超市里的纯牛奶,一大盒也才3块多,比旺仔牛奶更划算。

对比下来,旺仔牛奶“又甜又贵”,性价比不高,消费者自然会选更实惠的。

还有一点,年轻人买零食,还看重“情绪价值”——喜欢新鲜、有趣、有话题性的产品。

比如卫龙把辣条做成“潮牌”,包装年轻化,还搞各种有趣的营销;元气森林会根据季节出限定口味,总能吸引年轻人打卡。

可旺旺呢?

这么多年,旺仔牛奶的包装还是那个红罐子,广告语还是“再看就把你喝掉”,没什么新鲜感。

00后根本不买账,他们宁愿买网红零食,也不愿意再喝小时候的旺仔牛奶。

三、供应链拖了后腿

很多人说,旺旺之所以“不旺”,是因为它“不务正业”——不好好做零食,跑去开医院、盖酒店、卖保险、搞房地产,甚至还做美妆、潮牌、宠物用品、养老产业,分心太多,才把主业搞砸了。

但其实,这些“副业”对旺旺的影响不大,真正拖后腿的,是“供应链”。

现在的食品行业,早就不是“有好产品就能卖”的时代了,背后的竞争本质是“供应链竞争”——谁能掌握供应链,谁就能控制成本、快速推出新品,抢占市场。

举个例子,蜜雪冰城能把奶茶卖到5块钱,靠的就是自己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运输,全链条自己把控,把成本压到最低,所以能卖低价还赚钱。

再比如另一个零食品牌明明,去年一年推出了300多个新品,爆款一个接一个,就是因为供应链快,能快速根据消费者需求调整产品,推出新品。

可旺旺的供应链,明显跟不上节奏。

这些年,旺旺也想推新品。

比如香蕉牛奶、高钙纯牛奶、草莓牛奶,想靠这些新品打开市场,但问题在于:

新品推得太慢,等旺旺的香蕉牛奶上市,市场上已经有好几个品牌的香蕉牛奶了;而且新品没形成规模,卖得不多,根本带不动营收增长。

没有新品撑场面,老产品又卖不动,旺旺的“不旺”也就不奇怪了。

今年,旺旺做了一个大动作——把名字改成“中国旺旺”,包装上也加上了“中国”两个字,明显是想打“爱国情怀”牌,让消费者因为“支持中国品牌”而买它的产品。

但商业世界很现实:消费者可以为情怀“点赞”,却不会为情怀“买单”。

比如你看到“中国旺旺”的包装,可能会觉得“很亲切”“支持国产”,但真正掏钱买的时候,还是会犹豫:

这牛奶含糖量高不高?比别的牌子贵多少?有没有更健康的选择?

之前也有品牌靠情怀营销,但最后都没成功,因为消费者买零食,看的是“产品本身”,不是“情怀”。

结语:情怀救不了旺旺,产品才是根本

曾经的旺旺,靠一罐旺仔牛奶成了“零食之王”,是因为它抓住了“商超时代”的红利;

现在的旺旺“不旺”,是因为它没跟上时代变化——电商崛起时没抓住,量贩店崛起时没跟上,消费者需求变了也没调整。

资料参考:2025-03-11搜狐——旺旺改名“中国旺旺”震撼两岸,“三少爷”蔡旺庭发文表明态度

改名“中国旺旺”,或许能赚一波情怀流量,但想靠情怀翻身,根本不现实。

毕竟现在的消费者,买零食看的是“配料表”“价格”“新鲜感”,不是“名字”。

旺旺要想重新“旺”起来,就得放下过去的辉煌,从零开始,像元气森林那样抓健康需求,像卫龙那样做年轻化营销,像蜜雪冰城那样控成本提性价比。

只有把产品做好了,供应链跟上了,渠道铺对了,才能重新赢回消费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美食   旺旺   爱国   零食   牛奶   消费者   情怀   新品   产品   中国   品牌   市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