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辛亥革命的领袖是井勿幕先生。
井勿幕(光绪十四年(1888)~民国七年(1918)),原名泉,字文渊,陕西省蒲城县广阳镇井家原村(今属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井家塬村(旧称兴龙河村))人。
井姓在今天的中国是小姓,在传统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17位,而在现代人口统计中排名在264位至306位之间。但在历史上,井姓也有过传奇式的经历。据传井姓是唐虞族之一支。古人认为二十八星宿之井星分野于陕北一带,居于陕北高原 (今米脂县一代)的唐虞部族的一支即为井姓。商代有井伯,为井方首领。井伯有女为武丁王后之一妇妌,以铸造司母戊大方鼎闻名。周灭唐虞,井伯就迁居到周原。东周初期,晋献公灭虞国,其大夫井伯后裔百里奚就成了亡国的流浪者,先居南阳,后被秦穆公重用,由此井姓就在秦国落脚,以扶风为郡望。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清姜茹家庄鱼国墓地二号墓出土井姬龙纹鼎。此鼎注明是鱼伯所作,既说井姬,即为井氏,何来鱼伯?想必此地先为井伯所居,后被鱼伯占据?鱼伯遂以井为氏。西周时期的这一支井姓后来居于何处?目前尚无线索。
陕西蒲城井家据说先祖在陕西扶风逃荒至蒲城井家塬,后因掘墓意外发现古代武将的宝藏,从而发家。这应该是以井姓郡望扶风隐晦而来的传说。事实上,井姓在陕北米脂素为望族,米脂有井家河村,还有井姓留下的城堡式窑洞庄遗址。因为井姓在米脂势力强大,遭到清室忌惮,同治年间惨遭屠戮,这就有了井分“京、景、荆、金、靳”五路的传说,附近山上的古迹就叫“五分路”。
2020年在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井家原村(旧称兴龙河村)发现井维耀墓志铭,“公姓井氏,讳维耀,字荣亭,成均学士也。先世为山西洪洞县人,迁居陕西蒲城贤相乡兴龙河村”。可见,蒲城井姓来自扶风就是敷衍。
那么山西洪洞井姓从何而来?应该是陕北井姓迁徙或者移民所致。
井维耀为蒲城井姓始祖。井维耀长子井宗源(乾隆时)“诰授山西平阳府知府井宗源加二级,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二级”。(《井宗源墓道碑》)井宗源次子井永年在清朝道光期间任甘肃省镇原县知县。井宗源三子井永汲,是井岳秀、井勿幕的父亲。
井家原居住在兴龙河老君庵前,称庵底村。井维耀时迁居兴龙原村。道光年间开始修建蒲城县大什字井府,从家乡井家原迁往蒲城。
井家从政多年,期间积极发展家族产业,开商号、置田产,与人合股在四川自流井开盐井,生意兴盛。所得大量散银,运往江西铸成每锭50两元宝,然后用骡子驮回蒲城,积聚财富。
井家后来应该隐晦了这段贪墨史,就杜撰出了“因掘墓意外发现古代武将的宝藏”的发家史。
井永汲井勿幕的父亲井永汲,字绠斋,人称“井百万”,又因一目失明,人称“井瞎子”。光绪三年(1877),陕西大旱,蒲城县最为严重。井永汲独自出白银150余万两,在蒲城广阳和县城古镇巷、大十字巷等地设粥场五处,放赈三年,帮助蒲城百姓度过荒年。但是井家因此入不敷出而家渐衰落。
井永汲共有六子,前三子为原配王氏所生,居住井家塬老家,后三子是继配康氏所生,住在蒲城县大十字巷。五子井岳秀排行第十,人称“井十”,六子井勿幕排行十一。勿幕小岳秀十岁。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