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考量:部分家庭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邻居家的烦恼并非个例:大儿子大学毕业不找工作,执着于考研三战,小儿子暑假过半沉迷手机不学习,这种场景在很多家庭都有,特别是暑假期间就主打一个玩和睡。表面看是孩子教育问题,实则折射出当代社会对有用与无用的偏执认知,我们过分强调那些能直接兑换成学历、证书、收入的有用活动,却轻视了那些看似无用却能滋养心灵、培养健全人格的生活体验,有专家说,这种有些功利的教育观,正在制造一批又一批高学历低情商或无目标无动力的年轻人。

大儿子两次考研失败仍不愿就业的现象,暴露出我们教育中唯学历论的弊端。很多人将考研塑造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许多年轻人并非出于学术热情或职业规划,而是盲目加入这场竞赛,曾有一位大学生这样说,不是我们真的想深造,只是不知道除了读书还能做什么。这种逃避式考研反映出我们在职业启蒙和人生规划方面的缺失,当整个社会将学历价值无限放大,年轻人自然会陷入没有研究生学历就找不到好工作的认知陷阱,即使屡战屡败也不愿直面真实职场。

而小儿子的手机沉迷与学习动力不足,则揭示了另一个教育盲点。我们将孩子的生活过度结构化,却忽视了自主性的培养。当家长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所谓有用的辅导班,孩子反而会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八年级正是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强制手段往往适得其反,和一位初中班主任聊天,他这样说到:那些被家长逼着来补课的学生,人在教室心在手机,效果甚至不如不来,这种对抗状态下的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

面对这种情况,与其强迫大儿子就业或小儿子补课,不如创造机会让他们探索自我,可以让大儿子尝试兼职或实习,在实践中明确职业方向,可以与小儿子协商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并引导他发现学习之外的兴趣点,首先是倾听与沟通,不带评判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二是提供多样化选择,让孩子参与决策过程,三是设定合理边界,在给予自由的同时明确基本规则,比如可以与沉迷手机的小儿子约定,每天完成两小时自主学习后,可以自由支配一小时手机时间,对大儿子则可以鼓励他边准备考研边做些与未来方向相关的兼职,既能缓解经济压力,也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职业适配度。

总之,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制造所谓标准化的成功品,而在于唤醒每个独特个体的潜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打破有用与无用的二元对立,让孩子既具备应对现实的能力,也保持探索生命多种可能性的勇气,或许邻居家两个儿子的问题,正是我们重新思考教育本质的契机,不是通过控制塑造完美孩子,而是通过理解与陪伴,帮助他们成为完整而独特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育儿   家庭教育   出路   困境   有用   大儿子   小儿子   孩子   手机   学历   年轻人   时间   职业   认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