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全红婵时,14岁的姑娘在东京奥运会上用近乎完美的“水花消失术”惊艳世界,三跳满分的成绩至今仍是跳水界的一段佳话。那时的她,身高1.43米,身形轻盈得像只雨燕,对207C这类高难度动作的把控,精准得仿佛与生俱来。可如今再看,18岁的她身高已到1.58米,体重也随发育自然增长:这在普通人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成长,放在女子10米台运动员身上,却是实打实的挑战。
笔者翻看过她近期的训练数据:过去能轻松拿下95分的207C,因为身高体重变化导致的腾空角度偏差,一度在队内测试中落到60分上下;脚踝旧伤加上腰部劳损,让她今年缺席了5月的全国冠军赛和新加坡世锦赛,而康复期间训练量的减少,又让体重管理难上加难。有网友说她“不自律”,可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的家族有易胖基因,母亲和哥哥都属于易胖体质,这意味着她要比其他选手多付出成倍的努力才能维持竞技体型。
但她从未退缩。从训练日志里能看到,她每天6小时的训练强度雷打不动:核心力量训练中,引体向上从最初的3个提升到8个;体脂率在两个月内下降1.5%;207C动作经过技术调整,评分已回升至8.5分(满分10分)。教练陈若琳为她重新设计的动作动力链,也在慢慢适配她的新体型。这些数字背后,是她在训练馆里一次次重复起跳、入水的汗水,是带着护具也要完成动作的倔强。
有人拿她和队友比,说陈芋汐状态稳定,说年轻小将追得紧。可在笔者看来,这份“不稳定”恰恰是她成长的必经之路。从年少成名时的“横空出世”,到如今要在发育关、伤病关里闯关,她面对的不仅是技术调整,更是心态的重塑。就像她在采访里说的:“难就多练,总能找到感觉。”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作为一路看着她走来的观众,我总觉得,对运动员的期待不该只有“巅峰”二字。全红婵正在经历的,是多数跳水运动员都会遇到的坎,而她的努力和坚持,早已超越了一时的成绩波动。
或许再过一段时间,当她彻底适应了身体的变化,我们会看到一个更稳健、更成熟的全红婵——那时的她,或许少了些年少时的青涩,却一定多了份历经淬炼后的从容。这份成长,值得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等待。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