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成了无数中国人眼中的“黄金国”,数十万人揣着梦想奔赴而去,只为换一本日本护照。
如今,几十年过去,风向变了,日本经济陷入停滞,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曾经被他们抛下的中国,却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落差之下,大批日籍华人开始想回家。
那么,祖国会接纳他们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拂过大地,而隔海相望的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的巅峰。
那时候,东京的月亮的确比中国圆。那时候流行这一句话,去国外刷盘子都能变成万元户。
于是,几十万中国人怀揣着淘金梦涌入日本,他们通过留学、工签或婚姻等方式,最终拿到了日本身份,以为就此踏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可是美梦总有醒来的时候,很快,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失业率最先波及到了华人群体。
华人群体因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等非正式岗位,日本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些非正式岗位的华人最先被裁掉。
而即便没有被裁员,但在那个极其排外的社会,也难以突破职业天花板。
例如,在日企工作多年的华人工程师,即便有精湛的技术但升至管理职的比例也仅为 11%。
随着日本经济下滑,日本的房价也暴跌了。那些高价买房的华人,如今只能眼睁睁看着曾经价值千万的房产便成了负资产。
就在他们在日本苦苦挣扎的时候,祖国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当他们看到日本万年不创新的电车时,中国的高铁网络已经悄悄变得四通八达,甚至遥远的小县城都有高铁站的身影。
当他们还在出门还在拿着厚厚的现金付钱找零时,中国大到商场小到摊贩都能熟练地使用二维码收款,移动支付覆盖率高达 86%。
除了科技的便利以外,日本那长期冷漠的社会也让移民华人十分头疼。
快节奏且压抑的生活让日本的邻里邻居没有时间去交流感情,在日本很多已经见了十几年面的老邻居你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姓名是什么。
这与中国社会大大不同,在中国不论是快节奏的都市还是慢节奏的小城,温暖的社会都是一样的。
于是,日本长期经济低迷、社会冷漠以及难以跨越的文化隔阂让越来越多的华人动了回国的念头。
可是,回国的路是想象的那么平坦吗?
出去的时候方便,回来的时候可一点都不方便,国籍的变更变成了最大的障碍!
根据中国法律,日籍华人已经是法律上的日本人,无法直接享受中国的社会福利。
申请中国绿卡需要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或年纳税超百万,这对于普通华人来说几乎不可能。重新入籍更是程序繁琐。
除了法律障碍,身份认同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移民一代虽然土生土长在中国,但几十年过去,国内的变化让他们感到陌生。
曾经熟悉的生活方式早已被科技革新颠覆,六十多岁的华人重新回到中国社会,在日本用惯了现金,回到中国反而大商场更喜欢移动支付,每次用智能手机支付的时候都十分“费劲”。
移民二代更是尴尬,他们从小在日本长大,日语流利,却因为中国血统被同学排。永远融不进去的日本社会,以及父母口中的那遥远的祖国,让他们成了两国之间的夹缝人。
调查显示,34.4% 的奥地利移民二代曾遭遇歧视,这种情况在日本同样普遍,许多华二代因身份认同问题出现心理压力,甚至自残倾向。
不过,中国并没有完全关上大门。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海外人才。
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留学回国人才可享受高校毕业生同等就业政策,创业有启动资金支持,还能参加社会保险。
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高层次人才,普通日籍华人要想回国,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除了回国以外,一些华人还做出了层层改变找到了新的适应两国的方式。
他们会通过投资民宿找到了新的出路,利用 “经营・管理” 签证留在日本,同时通过跨境电商等方式与国内市场保持联系。
这种 “两栖” 生活方式,或许是部分华人在身份困境下的无奈选择。
国籍就像一张单程票,一旦撕下就难以回头。
那些为了 “好日子” 远走他乡的华人,或许没料到如今的局面。中国的大门并未关闭,但想要进来,需要遵守规则,凭借真本事。
对于这些回头的日籍华人,中国会不会接受?答案或许在于他们能否真正融入这片土地,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毕竟,真正的归属感,不在于护照上的国籍,而在于内心的认同!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