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荷兰敢如此嘴硬,剩下欧盟26国全是“帮凶”,荷兰对华第三枪打响,俄罗斯敢单挑北约面不改色,中国会怕单挑欧盟吗?
自9月30日荷兰政府动手强抢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至今,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中荷两国政府,还有安世荷兰、安世中国已经数度隔空交手。
毫不客气地说,荷兰政府为了一己私利,几乎让全球汽车产业链陷入车规级芯片断供风险,但事到如今,荷兰政府非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打算嘴硬到底。

这场风波的源头可追溯至三个月前的政策变动。9 月 30 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突然发布行政令,要求安世半导体全球 30 个主体对资产、知识产权及人员进行为期一年的 “冻结”,任何战略调整均需政府批准。
紧随其后的 10 月 7 日,荷兰企业法庭应三位外籍高管请求,裁决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的安世董事职务,将其持有的几乎全部股权交由第三方管理人接管。

这两记组合拳被视作对华限制的前两枪,而 10 月 29 日的停供决定,则让冲突彻底公开化。安世荷兰在声明中强调,自 10 月 13 日起中国工厂交付的产品 “无法保证合规性”,同时宣布除中国外的全球工厂正常运营,试图将中国市场与全球供应链切割。
安世荷兰的强硬姿态,背后是 26 国半导体协作网络的支撑。作为全球成熟制程芯片的核心企业,安世半导体的功率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其荷兰总部的决策直接牵动全球产业链。

据半导体行业内部消息,以欧盟 27 国为核心的半导体联盟中,已有 26 国达成共识,将在设备供应、技术标准等方面与荷兰保持协同,其中韩国已通过 “韩荷半导体同盟” 机制承诺提供研发支持,阿斯麦(ASML)更是计划与三星共建海外研发中心以保障产能替代。
这种协作并非偶然,自 2024 年以来,美国主导的半导体限制政策持续升级,26 国已形成 “技术封锁 + 产能替代” 的双重布局,安世事件成为这一战略的具体落地。

“第三枪” 的冲击迅速蔓延至全球供应链。东莞 ATGD 工厂承担着安世全球 70% 的封装测试产能,其停产直接导致全球汽车功率器件供应紧张。
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等车企紧急启动备选供应商评估,但行业数据显示,安世在 1200V 以上高压 MOSFET 市场占据 23% 的份额,短期内难以找到完全替代资源。

更值得关注的是,安世荷兰在声明中暗示 “已协调欧洲工厂扩产”,其位于德国汉堡的工厂正加速招聘技术工人,26 国中的捷克、波兰则开放了晶圆代工产能,试图填补中国工厂留下的缺口。
这种有备而来的产能转移,印证了此次行动的计划性。

面对冲击,中方从企业到政府层面迅速作出回应,展现出 “奉陪到底” 的底气。安世中国于 11 月 2 日发布致客户公告,否认荷兰方面的指控,称对方欠付货款高达 10 亿元人民币,同时披露已建立充足库存,可满足客户至年底的订单需求。

为破解长期供应难题,安世中国已启动新晶圆产能验证,技术团队正与国内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对接,计划 2026 年实现自主供应。企业层面的应对之外,政府的反制措施更具威慑力。

商务部自 10 月起连续三次发声,直指荷兰 “不当干预企业内部事务”,明确指出荷方行政令和法庭裁决 “严重侵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是造成供应链混乱的直接原因。
11 月 1 日,中方祭出关键举措: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半导体相关出口予以豁免,为安世中国恢复供货开辟通道。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 11 月 6 日的记者会上强调,中方已尽到维护供应链稳定的责任,而荷方 “无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应承担全部责任。

更具标志性的是,11 月 8 日商务部正式回应荷兰经济大臣的磋商请求,同意对方派员来华,但明确要求 “荷方需提出建设性方案”,而非停留在口头表态。
这种 “先礼后兵” 的姿态背后,是中方对半导体产业的长期布局 ——2025 年国内成熟制程产能已突破 600 万片 / 月,足以支撑本土企业替代需求。
事件发酵过程中,双方的舆论交锋持续升级。安世荷兰于 11 月 5 日再次发声,否认张学政恢复 CEO 职务的传言,强调 “完全遵守荷兰政府命令”,并试图将责任归咎于中方团队 “违规操作”,包括擅自占用印章、开设非授权银行账户等。

但安世中国随即反击,认定荷兰方面的免职决定 “不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全球销售副总裁张秋明的职务身份保持不变。
这场人事拉锯战折射出更深层的控制权争夺,而 26 国的态度成为关键变量 —— 欧盟委员会虽未直接表态,但内部文件显示已 “准备好应对供应链中断的应急方案”,暗示将站在荷兰一方。
市场的反应为这场博弈增添了现实注脚。闻泰科技作为安世半导体的间接控股股东,受事件影响股价在 11 月 6 日下跌 4.78%,报收 41.02 元 / 股,二股东同步披露拟减持不超过 3% 股份。

但与此同时,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股价逆势上涨,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等涨幅超 5%,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国产替代的预期。
全球客户则陷入两难,某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采购总监向媒体透露,已同步向安世欧洲工厂和中国本土企业下订单,“避免被单一渠道绑定”。
截至 11 月 9 日,安世荷兰仍未恢复对中国工厂的晶圆供应,而荷兰经济部派员来华的具体时间尚未公布。中方在 11 月 8 日的最新回应中明确划出红线:“必须停止用行政手段干涉企业内部事务,从源头上恢复供应链稳定”。

26 国的技术与产能支援虽给荷兰增添了底气,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消费市场的地位难以替代 —— 安世中国 2024 年贡献了全球营收的 42%,长期脱离中国市场将重创其全球竞争力。
这场被冠以 “第三枪” 的冲突,本质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构中的必然碰撞,而中方的回应既守住了企业权益底线,也为供应链稳定保留了协商空间。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