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角度聊聊电影《你行,你上》

刚看完了姜文的电影《你行,你上》,感触很多,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电影我超级喜欢,它让人一会哭一会笑,有愤怒,还有纠结,可以说它是充满了情感的一部电影,所以,也非常能带动我们。

电影里面有很多经典的台词充满了隐喻,隐含了很多的意义,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想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和大家聊一下电影。

首先,朗朗是个天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用这种方式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如果孩子没有这么大天分的话,再用这种方式去教育,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是先说的一点。

第二点要说的就是,并不是所有有天分的孩子都能成才。郎朗之所以能成为钢琴大师,和他爸爸妈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们用了一种对待天才的方式在教育这个孩子。

他们知道要如何去鼓励孩子、支持孩子,他们积极地去给他找更多的资源,带他去更大的城市,上更好的学校,鼓励他去参加比赛,克服他的恐惧和焦虑。

但是,还有一点特别要提醒,如果单纯的靠刚才说的这些程式化的东西、靠所谓非常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孩子不一定能成才,有可能还会走向相反的方向,Ta可能会被家长教育成一种物化的东西,Ta会成为一种成功的工具。

所以,最关键的是内核要掌握一点,就是,这家人是充满了情感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非常彰显。只有首先充满了情感,其次的那些要求、那些练习、那些程序化的东西才能有用。

如果没有这些情感做铺垫,只是像一个工具一样去培养一个人,那么,Ta在某一个阶段可能会成功,但是,有可能Ta会成为那种AI一样的感觉,有可能坚持不到最后Ta就崩溃了。

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要做AI,我们要做一个人,只有我们是一个人,我们才能接受自己的那些愤怒,接受那些爱恨交集的东西。

电影里爸爸也会骂孩子,他还跟孩子对打,可是等他冷静了以后,他会承认这些情绪,他说:“好了,我现在气消了。”然后他和孩子再去沟通,再去鼓励孩子。

只有爸爸妈妈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人,如果我们都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已经丢开了人的本质,只是一个非常完全正确的教育专家,那么,我们孩子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程式化教育下成功的工具。

所以,切记,先做一个人,再做一个优秀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育儿   角度   电影   孩子   可能会   东西   方式   情感   爸爸   工具   天分   天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