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丹霞惊现“天然滤镜”!雨后饱和度暴增 30% 每张都是网红大片

#分享城市新鲜事#你绝对想不到!丹霞地貌在雨后色彩饱和度竟能“自动”提升30%以上。要说起丹霞地貌,我想很多人都不会陌生,比如:贵州赤水丹霞,广东丹霞山丹霞,江西龙虎山丹霞等等,据统计在我国丹霞地貌竟多达1005处,但要说这一千来处中最出名的,我想张掖七彩丹霞一定是名列前茅。

去年八月,我慕名来到了这里,来到了曾在图片中无数次出现在眼前的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七彩丹霞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东距张掖市区40千米,北距临泽县城20千米,景区总面积50平方千米,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在2010年8月2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月的河西走廊,暑气尚未散尽,却在午后时分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我站在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的观景台上,看着细密的雨丝织就一层薄纱,将原本裸露的红色砂岩笼罩在氤氲水汽中。雨点落在观景台的木栈道上,溅起细碎的水花,远处的山峦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未干的画卷。

这场雨来得猝不及防,却为我揭开了丹霞地貌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张掖丹霞的美,本就以色彩斑斓著称,而雨水的浸润更让这种美达到了极致。湿润的砂岩表面如同天然的滤镜,将原本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渲染得更加浓烈。当雨势渐缓,微弱阳光穿透云层,斑驳的光线洒在起伏的丘陵上,山体的褶皱间泛起层层光晕,仿佛大地在呼吸,色彩在流动。

张掖丹霞的形成,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片土地在 1.35 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曾是一片广袤的内陆盆地,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红色砂岩和砾岩。随着地壳运动的抬升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这些岩层逐渐暴露在地表,历经风蚀、水蚀、重力崩塌等多重作用,最终雕琢出如地质史诗般的七彩丹霞地貌。

雨后的丹霞,更能清晰地看到岩层的层理结构。在七彩虹霞台,我近距离观察到红色砂岩与灰白色泥岩交替出现的纹理,这些纹理如同大自然的调色盘,记录着地质演化的漫长岁月。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不同颜色的岩层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红色代表氧化环境,白色则是钙质沉积的产物,而绿色和紫色可能与矿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关。

张掖古称“甘州”,西汉时因“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战略地位得名,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而丹霞地貌的学术命名,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地质学家冯景兰在广东丹霞山考察时,首次将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地貌命名为“丹霞层”,从此开启了中国丹霞地貌研究的序幕。张掖丹霞虽未如南方丹霞般早入世遗名录,但其“丹霞与彩色丘陵复合”的独特性,却让它在2011年被《美国国家地理》列为“世界十大地理奇观”

张掖七彩丹霞的美,早在唐代就有诗人不惜笔墨尽显赞美之词。唐代诗人陈子昂北征途经张掖时路过此地时曾惊叹:“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诗中“翕赩”二字,道尽丹霞的炽烈与变幻。明代夏完淳则以“丹霞照深池,清晖被嘉树”描绘其光影交织的灵性,而清代《肃镇志》中“山丹花发红满川”的记载,更将丹霞的色彩与生命意象相连。

当暮色渐沉,最后一缕天光为丹霞镀上金边。我忽然想起裕固族传说中那只撞崖化山的白天鹅,它以鲜血染就的赤峰,恰似丹霞地貌的隐喻:亿万年的地质剧变如同创世之痛,却在时光的沉淀中化作惊世之美。这场雨中的邂逅,让我读懂了大自然的辩证法:最脆弱的岩层,往往孕育最浓烈的瑰丽,看似阴雨的天气却可以拍出绚丽的照片。

旅行贴士

✅ 最佳时段:雨后初晴或日落前1小时,色彩最炸裂!

⚠️ 保护须知:彩色表层仅10厘米厚,踩踏10次即毁1平方米!请勿翻越栈道

交通:张掖汽车西站乘大巴直达(10元/人),门票+观光车74元,学生半价

欢迎关注我,用原创图文打动您,用镜头带您领略中国的美,看尽世界风貌,职业摄影师刘杰,带你看不一样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旅游   张掖   滤镜   饱和度   大片   地貌   岩层   砂岩   千米   景区   红色   色彩   大自然   栈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