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持久战,为什么国内以稳为主

中国为什么总是强调“稳”字当头,不像某些国家那样随便刺激经济放水?不是因为没本事,而是清楚明白,任何一步鲁莽都可能让局面失控。

正如毛泽东所说:“以我为主,兼顾敌情。”这句话点明了中国执政层的底气和清醒。

文案:林凌 编辑:林凌

中国这几十年,最重要的经济动力一直依靠外需,能完整承接住外需红利,靠的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敢和外国市场做生意。

大家都明白,跟老外做生意,双方首先信的不是产品,是货币,中国的货币曾经是跟黄金挂钩,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民币还被真金白银约束着,那时的工资一两百块钱也算不错,谁不清楚这种关系?货币印出来要有底气,不能乱来。

那这一切变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关键节点是1990年代人民币改锚美元

那阵子大家最爱念叨“黑猫白猫,抓着耗子就是好猫”,这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指向“凭证外汇”——谁能拿外汇,谁就能换货币、激活资源、刺激经济。

随后汇改推进,中国的货币信用连带核心也从黄金切换到了美元。国内属于法定货币,国际间成了与美元挂钩的联汇机制。直到今天,中国的货币全球属性,依然没能像美元一样一家独大。

香港回归后的港币现象怎么理解?人们经常疑问,既然回归祖国了,为啥还保留港币?其实当年人民币在海外毫无地位,国际流通极差。

港币联汇美元,在亚洲金融大潮里成了联通世界最有公信力的中介,也正因为如此,香港一度成了内地与世界贸易的大收费站。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步调彻底加快。人民币逐渐获得属于自己的国际地位,但终归不像美元那样具有天然的信用和主导能力。

世界上只有三种货币体系:法币、债券、联汇,中国的人民币在境内是法币,可对外还是“美元锚”。

人民币不是像美元那样能随心所欲发债、印钱,美元在国内被视作债,在全球却是硬通货,要想像美元那样成为全球法币,中国至少需要三大支柱:制造业大国地位、货币币值稳定和国外交易习惯。

现状就是中国外贸出口额全球占比近三成,但全球储备使用人民币比例才4%左右,说白了,企业赚钱能力很强,但世界用人民币的意愿极低。

外汇储备的增长严重依赖贸易顺差,更别说如果贸然放开货币自由兑换,资本可能一波席卷中国廉价资产,把辛苦多年的成果一网打尽。

美国一直盯着中国外汇体制,希望有朝一日像搞垮东南亚那样搞中国。人民币不能随便兑换,是底线,也是最大短板,因为全球货币体制本质就是一场信用和实力的总较量。

美国政策稍作调整,中国就被动挨打;美元加息,人民币难以跟进;美国打关税,限制中国出口,不只是影响就业,更直接卡住国内货币发行和经济活力。经济搞不活,钱不流通,再高的顺差都守不住。

说到底要想摆脱这个困境,人民币必须国际化让世界愿意用人民币才能撬动新一轮增长。可资产价格太低又太不均衡,易被国外资本吞噬。

放开就会上演一次资本大收割,不放就只能继续卡在现有体系中试图突围。

过去几年,中国最棘手的难题源自美国货币政策。美国用加息手段拖垮别国经济,倒逼资本流入本国。

如果中国贸然放水,会立刻引发资本外逃,人民币贬值,国际信用受损,像一些小国家直接被美元收割。

中国选择既不大规模放水,也不硬挺唯一方案,而是小步快走,区间操作。汇率通过微幅调整、“点退”来对冲压力,降准降息成了策略配套,不作为救命稻草,而是专项政策的补充工具。

国际局势恶化逼着中国必须小心谨慎,过早降息、放水,会让自身资产被快速收割。在美国加息周期,中国只能守住底线,拖住全局不崩盘。

美国本土金融系统也吃不消长期倒挂利率,大机构亏本,长端债券快速贬值,美国货币政策看似强势,背后充满隐忧,货币超发对经济拉动终究有时间窗口,扛不住只能提前转向。

哪怕如此,全球货币体系调整复杂度一旦加剧,对所有参与者都是风险,中国并不是不敢搞大动作,而是深知莽撞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25年,人民币全球化还面临众多障碍,短板明显,又不能轻易放弃现有优势,外部压力不断加码,关税摩擦、汇率战争、技术封锁一波波来。

政策保持稳定不动摇,是权衡再三后选出来的最优解,但并非没有出路,中国理应借助思想智慧,从战略高度看清局势,从战术细节找到突破口,我们,究竟如何走下一步?

“以我为主,兼顾敌情。”

教员的这句名言揭示了不把命运随便交给对手,也不是自我封闭,中国要做的是:以本国经济稳定发展为基础,保持政策独立,外部压力再大也不乱了自己的步伐。

经济改革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为了提升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自主创新、扩大内循环,都是为本国利益服务的手段。

再加上牢牢守住资本账户和资产价格底线,是防止美国金融攻势的核心工具。人民币不能随便自由兑换,是防砸盘、也是防失控。

只有在市场成熟、资产价格坚实、全球认同度上升后,才逐步推进国际化。美国参与者想压榨中国经济红利,不能靠巧取豪夺,而要靠中国主动、理性、渐进开放来打破僵局。“以我为主”,有底线、有策略,才能兼顾全球变局,保持在长期博弈中的实控权。

所以说,中国货币政策的稳健不是软弱,而是深谋远虑。在美国货币游戏里,不主动出击,不明目张胆挑衅,但也不会把主动权交给别国。

精准把握斗争节奏,坚持战略定力,在反复较量中寻找突破口——这是唯一的现实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财经   中美   持久战   国内   中国   货币   美国   人民币   美元   经济   全球   法币   资本   底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