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长期吃保健品,会给身体造成哪些危害?医生告诉你真相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妈,你怎么把厨房那整一排都变成保健品货架了?这瓶是钙片,那瓶是维C,还有什么葡萄籽、褪黑素、鱼油……你是不是哪天听谁说什么好,就买什么回来?

说这话的是个刚工作不久的社工,父母年龄大了,健康焦虑比谁都强。她妈每天盯着电视里的养生节目记笔记,谁说哪个成分能防病,她就马上上网下单。

她觉得与其等生病吃药,不如现在开始保健,每天几颗,吃一辈子。这种想法看上去没毛病,可真要细看,漏洞比她想象的多得多。

很多人对保健品的态度,是盲信加补偿心理。他们总觉得现在吃保健品,是为了以后不吃药,是在“预防”。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保健品并不参与疾病治疗机制,它只是营养补充辅助,如果身体不缺,额外补进去的这些物质,不但不会让身体更强,反而可能带来负担。人体不是一个无限吸收的容器,而是有代谢限制的系统。

最常见的问题,是摄入过量。一瓶维生素C胶囊,标称一粒500mg,看起来不大,听起来安全。

但普通成年人每日维C需求量大约在100mg上下,多出来的部分通过尿液排出,这听起来像没风险,但长时间大剂量摄入,会导致尿钙排泄增加,从而提高肾结石的风险。

英国牛津大学在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跟踪1.2万人,结果发现每天服用1000mg以上维C补充剂超过6个月的人群中,肾结石发病率提高了23%。这类“超剂量”补充,是很多保健品市场根本不解释的真相。

另一个问题,是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干扰。很多人同时吃多种保健品,一起吞进去,以为互补,其实不少成分之间存在吸收竞争关系。

钙和镁如果比例失调,容易引发肠胃不适、排便紊乱;铁和锌在肠道吸收阶段共用转运体,二者同时大量摄入时,会互相抑制;维生素D和维生素K都参与钙代谢,如果单补某一方,反而可能干扰骨代谢路径。这些问题在包装说明书上从不写清楚,消费者也从未认真去了解。

保健品的代谢机制也值得警惕。肝脏是处理这些外来物质的主要器官,而很多植物提取物类的保健成分在肝脏中需要通过酶系统代谢,比如CYP450家族。

一旦一个人正在服药,又同时大量服用保健品,就可能出现酶系竞争,影响药物清除速率。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曾在2021年发布通告,指出葡萄柚提取物、银杏、辅酶Q10等常见保健品成分,均可能影响降压药、抗凝药、降脂药等代谢,产生延迟排泄、血药浓度升高的情况。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这种风险不是概率问题,而是直接干扰用药安全。

很多人把保健品当成安全无害的食品,其实大错特错。保健品不属于药品管理体系,但绝不等于没副作用。

像褪黑素类产品,被大量中年人当成“改善睡眠”的帮手。但长期摄入外源性褪黑素,会干扰自身松果体激素节律,导致内源性激素分泌减少。

一旦停用,失眠问题反弹得更严重。2020年中国睡眠研究学会在一项城市睡眠健康调查中发现,持续服用褪黑素产品超过6个月的人群中,自主入睡时间延迟了18%,而未服用者延迟仅6%。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对已经依赖的人来说,是慢性破坏。

有些保健品是复方的,把多种成分堆在一块儿,强化概念。比如美白、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等。

问题在于,不少成分在复配过程中并没有考虑个体代谢差异,也缺乏真实的临床对照试验。市面上一些所谓“进口认证”的胶囊、粉剂,只要标明不含处方成分,就可以流通。

消费者看到的是“健康功能”,看不到的是长期摄入这些物质之后,体内代谢路径如何反应,是过度刺激,还是内稳态紊乱。

身体的代谢节律,并不需要外力长期干预。维生素类物质,在健康人群体内是自我调节的,只有在生理缺乏、特殊疾病、术后恢复等场景下才需要补充。

很多人吃保健品不是因为缺,而是因为“怕缺”,这其实是典型的心理投射。

怕老、怕病、怕衰弱,于是把希望寄托在每一粒胶囊、每一包粉剂上。可身体不会因为摄入越多就越强,它要的是均衡,而不是堆叠。

长期吃保健品还有一个更被低估的问题:身体的代谢适应性会被干扰。

比如持续补充维生素B族,会让肝脏相关酶系适应这种外源输入,一旦突然停用,反而可能产生短期代谢滞后,出现头晕、乏力等表现。

很多人以为这是“又缺了”,其实是之前吃得太多,身体已经形成依赖。营养物质一旦由外源提供,内源机制就会开始降低效率,久而久之,反倒逼出潜在问题。

还有一个逻辑上的问题。保健品从设计之初就不是针对健康人,而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可很多人不分状态,只要一过40岁就开始吃,年轻人为了“抗氧化”也跟着补,一家老小一起“养生”。这种做法违背了保健品的定位本质。就像车胎不漏气却天天补胎液,最后补出了问题。

很多保健品宣称“天然”,但天然不代表安全。天然成分进入体内,也需要肝肾参与解毒排出。过多的植物化合物,反而可能造成酶代谢通路堵塞。

比如绿茶提取物中常见的儿茶素,虽然抗氧化效果强,但在高浓度摄入下会诱发肝酶升高。

一项发表于《肝脏病学国际期刊》的研究显示,连续摄入含高浓度儿茶素的保健品6周的志愿者中,ALT(谷丙转氨酶)水平上升的比率为14%。这类数据说明,天然物质不是想吃就吃,要吃也得看剂量、频率、个体差异。

更复杂的问题是市场监管不足。很多保健品标称含量与实际含量不符,甚至有添加非法成分。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对452批次保健食品抽检中,有21批次检出不合格,占比4.6%。

这些不合格产品中,有的超标添加激素类物质,有的成分含量低于标注值一半。这种产品若长期摄入,不仅无效,甚至可能引起激素水平紊乱、免疫系统被误导。

长期吃保健品还有一个心理层面的副作用——形成健康幻想。有些人以为吃了保健品就可以不运动、饮食不节制、不体检。

他们把保健品当作替代生活方式的工具,这是对健康最大的误判。

真正有效的健康干预,从来都不是靠一瓶瓶的补充,而是靠行为模式改变。运动、饮食、睡眠、情绪管理,这些才是基础。而保健品应该是辅助,不是主力。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周长甫.服用保健品对老年疾病的影响与干预,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8-08-3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养生   保健品   真相   身体   医生   成分   健康   儿茶素   物质   维生素   肝脏   干扰   紊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